首页 -> 2004年第3期


牛虻(缩写)

作者:伏尼契

的十字取下来,跟我一起走。”牛虻打起精神坚定说。
  蒙太尼里抬起头来,昏眩地颤抖着说:“跟你一起走——这是不可能的——我是一个教士。”
  “你必须在我们两者之间选择一个。”
  “你要求的我做不到。亚瑟,但是我愿意做我所能做的,我可以布置好让你逃走。我可以到山里去横死,或是误服过量的安眠药——你高兴要我怎么办都可以,这该能使你满意了吧?”
  “神父,你为什么还要留恋这个充满了教士和偶像的死气沉沉的世界呢?它们是腐朽的,有毒的,污秽的!跑出这个遭瘟的教会跟我们一起走向光明吧!我们来重新开始我们的生活,神父,我一直是爱你的——即使在你当初杀我的时候,也是一样爱你的——你现在还要再杀我一次吗?”
  他们都沉默了,二人猛烈跳动的心由于恐怖好像停跳了似的,接着又是一阵尖刻的对话。
  “你还有什么说的吗?”蒙太尼里低声说。“还能给我任何——希望吗?”
  “不。除了跟教士们战斗之外,生命对于我已毫无用处。我不是一个人,而是把一刀。如果让你活下去。那就得承认我们这些短刀。”
  军事审判开庭了。在这关键时刻,蒙太尼里毫不犹豫地把刚刚找到的儿子交给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奉命执行死刑的士兵不忍向牛虻开枪。他那种光明磊落的行为、感人至深的勇气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像阳光一样直透到这些麻木而悲惨的灵魂中。这样的一人竟不得不要死去,而且死在他们手里,这对于他们说,简直就等于去扑灭天上皎洁的明星了,牛虻终于倒在草地上。
  10天后,琼玛接到了牛虻从狱中带了的一封信。信上告诉她自己就是亚瑟。他希望留下来的人能够坚定地团结起来,给敌人以猛烈的打击。在信的末尾,牛虻引用了他和琼玛小时候坐在一起念过的一首小诗:“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蒙太尼在牛虻死后就疯了。不久,在一张用大号字体匆匆印就的一个围着黑边的讣告上说:“我们敬爱的红衣主教,罗伦梭·蒙太尼里大人,患心脏扩张破裂症在拉文拉突然逝世。”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牛虻》的作者艾捷尔·伏尼契(1864-1960)是英国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出身在爱尔兰科克市。她早年丧父,从小就养成坚强的性格。1885年在柏林音乐学院学成归国后,她结识了一些流亡在伦敦的各国革命者,她的丈夫是一位波兰革命活动家。这些对她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牛虻》是伏尼契的代表,描写的是19世纪意大利爱国者为祖国的统一和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作品通过牛虻一生的身世和遭遇,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青年革命者的形象。他在黑暗、污浊,欺骗、虚伪的现实教育下,背叛了他所笃信的上帝和阶级,投向了革命,卷入了火热的斗争,锻炼成了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战斗的革命者。他的光辉形象,曾使很多革命者青年受到巨大鼓舞。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中就对牛虻的勇敢和非凡的毅力作过高度评价。《牛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拥有广泛的读者。
  小说题名“牛虻”,是因为作者自幼尊敬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因被诬告用哲学腐蚀青年而被教会法庭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对审判官说:“真正意义的行动是不应当考虑生命危险的,我被神派到这座城市里,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这种坚持信仰,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被伏尼契移植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所以给亚瑟取了“牛虻”这个外号,小说即因此而得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