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剑阁铭
作者:张 载
[注释]
①岩岩:山石堆叠的样子、梁山:扬雄《益州箴》:“岩岩岷山,古曰梁州。”一说梁山乃大剑山之别称(见《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剑阁县北有大小剑山,山间栈道亦称阁道,故名剑阁。
②峨峨:山势高峻。
③属:连接。荆、衡:指荆山和衡山,分别在湖北和湖南。
④缀:连接。岷: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皤音(bó),又称皤冢,山名,一在陕西宁强县北,一在甘肃天水县西南。
⑤邛音(qóng)指四川省邛崃山脉;僰音(bó),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汉代设焚道,为僰人所居。地在今四川宜宾县境内。
⑥褒斜:山谷名。在今陕西褒城县北终南山口,北口名“斜”,南口名“褒”。
⑦过:超过;彭:指天彭山,在今四川灌县与彭县间,两山相对如门。碣:碣石山,在河北昌黎西北。张铣注:“彭门、碣石二山险,故以狭比之。”
⑧逾:超过。嵩:指河南的嵩山;华:指陕西的华山。
⑨惟:语首助词。固,《战国策》注:“固,牢坚,难攻易守也。”镇,镇守。
⑩李周翰注:“蜀人负此险固,故遇浊世则逆之,逢时清则顺而归之。”浊世:乱世;逆:造反;时清,时世清明;顺:顺从;归:归附。
⑩蜀汉刘备,据蜀建国,故曰“闭”;钟会伐蜀,破关而使蜀与中原复一,故曰 “开”。钟会伐蜀虽有魏朝,但政由晋司马氏出,故统归之于晋。
⑾《史记·高祖本纪》:“田肯贺,因说高祖曰:‘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候,譬尤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水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译文:田肯前来祝贺,乘机劝高祖说:‘关中秦地是得地形之胜的古国,带有山河的险要,与中原远隔千里,诸侯有持戟的武士百万,而秦占地利便等于拥有百万的二倍。我们现在拥有了便利的地形,如果凭借这个条件发兵攻诸侯,譬如从高屋之上倒瓶水啊。那齐地东有琅琊即墨的富饶,南有泰山的险固,西有黄河的天然界限,北有渤海的利益,土地范围二千里,有持戟的武士百万人,与其他地域悬隔千里之外,天下土地齐国拥有十分中的二分啊。’”
⑿吕向注:“矧,况;兹,此也;狭隘,阻也,区域也。言其土地自在区域之外也。”
⒀趑趄:《广雅》曰:“趑趄,难行也。”
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译文:魏武侯乘船顺着西河而下,当船漂到中流的时候,魏武侯眺望着此地的山河险阻,回头对吴起说:“多美啊哒山河是如此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回答说:“一个国家的强固与否,并不在于山河的险固,而在于国君能否以德服人。从前三苗氏所管辖的国家,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德义,被大禹所灭。夏桀的国土,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在他的南边和北边,有伊阙之固和羊肠之险,但是他不修仁政,最终被商汤王放逐了。殷纣的国家,左有孟门之险,右有太行之固,常山在他的北边,黄河在他的南边,但他不修德政,最终被周武王所杀。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固与否,主要在于国君的修德,而不于山河的险固。如果国君不修德,那么,这船上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敌人啊!”
⒃匪易:不可更易。
⒄《文选》李善注引《后汉书·公孙述列传》:“公孙述为导江卒正,假称蜀都太守,自立为天子。汉使吴汉伐之。述死,吴汉尽灭公孙氏。”
⒅刘氏指蜀汉后主刘禅。衔璧是春秋时诸侯投降的仪式。《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杜预注:“缚手于后,唯其见面,以壁为贽,手缚,故衔之。”
⒆粱、益:指梁州和益州,泛指川,陕、黔、滇一带。《文选》吕延济注:“以此言告梁益二州以为诫也。”
[译文]
山势奇堀的梁山,累积的怪石是那样高峻。它远接荆州和衡州,近接岷山和墦山。南边通连邛崃山脉和荚人所居之地,北边通达褒斜山谷。它的狭窄超过了天彭山和碣石山,高峻超过了嵩山和华山。这是蜀国的门户,向来充当牢固镇守的要塞、这地方就叫做剑阁,陡壁峭立有千仞之高。没有什么地方有这里险要,没有哪条路比这里更峻峭。世事昏浊就有人在这里据险造反,世道清明这里的人也能归顺。刘备曾在这里闭关建立蜀汉,晋代钟会又从这里击破关隘。当年田生向汉高祖献计说正因为秦国得到险要的山河,才能并吞诸侯;齐国得到天下十分之二肥沃之地,才能称霸中原。况且这里通道狭隘,处于中土之外。只要有一人持戟把守,万人也难以通过,这是形胜险要之地,除非亲信之人,不能在这里居住-过去魏武侯在河中间面对山河之险固,曾流露自得的喜色,但被吴起当场谏告-一个国家的兴盛确实在于德,山河之险难以依恃。据有洞庭的三苗氏和据有孟门的殷纣王朝这两个古国,不再有后代祭祀,从古到今,天命是不可改变的-凭借险阻做坏事,很少有不失败的。当年的公孙述已被消灭,刘禅也已投降,前人翻车的教训,后人不能重蹈覆辙。将这铭文刻在山石之上,用来告诫梁州、益州的人们。
[赏析]
张载,字孟阳,晋代安平人,性情闲雅,博学有才华。《晋书》上记载:张载的父亲张收做蜀郡太守,张载随父亲人蜀,经剑阁,亲见奇绝险要的山势,心有所感,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世祖遣使镌石记焉。”
铭是一种简短精约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说“铭”这种文体非常古老,轩辕黄帝曾在车厢,案桌等物上雕刻铭文,用以帮助自己警惕过错;夏禹曾在乐器架上雕刻铭文,表示希望听取他人的意见。铭文多用韵文骈体,文辞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剑阁在今剑阁县东北大小剑阁山之间,相传为诸葛亮所修筑,是川陕间的主要通道,军事戍守要地:《水经注·漾水》云:“又东南迳小剑戍北,西去大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渭之剑阁也。”
张载的《剑阁铭》先描绘剑阁山势的陡峭险峻,继而写剑阁与远近南北诸山诸地的联系,在更大的范围显示剑阁地理位置的重要,接着用对比的手法,将剑阁与天彭山、碣石山,嵩山、华山作比,剑阁狭窄高峻均过之。于是顺理成章地指出,这壁立千仞的剑阁,穷极险峻,正是蜀国的门户,是固守的要塞。
以上主要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写剑阁,以下则主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写剑阁。社会昏浊,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就会在这里据险扯起造反的大旗。这是对统治者的告诫。作者身处晋朝,对刘备据蜀自立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又援引春秋战国时秦国仗恃有利地形而崛起,刘邦得田肯献筹而特别注重秦齐二地安排的故事,意在说明对战略要地的注重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作者认为,像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胜之地,一定要安排心腹之人镇守,这当然是从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所作的思虑。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写剑阁的第一层次。
从社会历史角度写剑阁的第二层次则由山河之险推进一层,写山河之险实际上不可仗恃,最根本的是要重视修德。作者举魏武侯以山河之险自喜而被吴起规谏以及凭剑阁之险的公孙述、刘禅不重修德终致败亡的史事,既告诫统治者要以修德为重,又警告那些图谋据险作乱者要以前例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这篇《剑阁铭》以184字写剑阁,绘景如在眼前,绘事如曾亲历,经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美的享受。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其曾给以了以极高的评价:“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后发前至,靳铭岷汉,得其宜矣。”这评价是在批评了冯衍、崔驷、李尤、曹丕等诗文大家的作品之后得出的,所以足以说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