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模拟试题(十一)
作者:赵志成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①“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②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
③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河道两侧渐成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④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来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千,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繁华集镇。粮食、丝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来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地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岂能不繁华?
⑤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 ‘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驼载着金钱,驼载着骄傲,驼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驼载着一个南来北往的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⑥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的“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最多的是什么?庭院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⑦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⑧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来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旅客看到,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今天走过周庄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⑨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的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是桃花源呢?
⑩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1.文中第④段“藏在深闺人未识”一句化用诗人________的《 》一诗。(2分)
2.第①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③、④段不惜重篇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文化当然是他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①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为有益。
②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③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 (相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扬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都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④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