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锻句炼字是礼貌”
作者:马 辉
在中国古文人那里,写文章讲究的是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多的是锻句炼字的故事佳话,“推敲”一词本身就出自一个著名的锻词炼字的典故,这早已为众所周知。类似的典故还有很多,例如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等,不一而足。至于杜甫声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耳熟能详的名言。古人是很懂得尊重读者的。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梁实秋是最讲究文字技巧,最注重锤炼语言的一位。《雅舍小品》篇篇精彩纷呈,句句文才斐然,珠言妙语,俯拾皆是。他以这样的方式表示他对读者的尊重,读者就用百倍的热情还他以尊重。《同学》是《雅舍小品》中的一篇,之所以选中它,是相信尚在学中的大家会喜欢这个题目。现在我们以《同学》为例,谈一谈梁实秋的语言艺术。
梁实秋语言艺术的特点,大致在如下几端:
大量使用简明轻省的短句,营构出快捷、明朗的节奏,形成简洁轻快的语体风格,顺畅通达,引人入胜。您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会发现梁实秋惯用短句。每一个句子可能会有较长的定语,或者干脆是一个长长的的字结构做主语,但谓语及以后的部分都很简短。这样读起来,节奏就快了,而且不容易产生歧义。老舍说过,好的句子要让人念得响亮,听得明白。如果谓语周围有很长的状语、补语、宾语,就会给人“绕”的感觉。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作家,因受欧式句法的影响,多有爱“绕”的,很不符合中国语文的传统,也不合乎中国读者的口味。短句难于驾驭,因为你必须尽可能少地使用形容词。当你限定自己只用一个形容词的时候,选用哪一个词,就要费一番斟酌了。有了这番斟酌,句子通常就会挺脱起来。
为了更好地做到言简意赅,梁实秋在挥洒自如的白话行文中,常常有意识地融会一些文言词汇,选用一些文言句法。从而营造了品位很高的语境氛围和典雅的语体风格,隽永耐读。本文中精彩的文言词汇有:“总角之交”(总角是古时儿童发式,总角之交是打小一起长大的意思)、“拖青纡紫”(古时官服多为青、紫,拖青纡紫是指贵为官宦)、“踵武陶朱”(踵武犹言跟随,陶朱代指巨富)、“座拥皋比”(皋比是虎皮。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而指讲席)等,饶有意趣;本文中使用的文言句式有:“别有一番情趣”、“杯酒聊欢”、“叹老嗟贫”、“性偏急”、“纵不曰”、“挺然翘起”、“快慰生平”、“惟恐不及”等等,灵动简明。
梁实秋认为中国语文在粗俗的、标准的、文学的三阶层中,虽有高下之不同,却无优劣之分。因此他在行文中不避俗字,大胆采用方言俚语,结果并未使其语言流于“粗俗”一层,相反,表意更准确,描写更深刻,文字更生动。本文中俗字俚语甚多,如说砚台是“梆硬死沉”,说青春痘是“疙瘩噜嗦”,还有什么“溜浆大泡”、“一脖子泥,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打手板”、“看人的嘴脸”之类,均是极俗的文字,用在典雅的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之间,庄谐并举,辉映成趣。因为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全文就随之生动活泼起来。
梁实秋善用诙谐、幽默且极富表现力的比喻。说“(学生)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说人家男生的辫子“像是一根小红萝卜”。至于“烧饼”、“臭豆腐”、“火车头”、“小炸丸子”之类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梁实秋所出喻体极其通俗,又极其形象生动,每个读者都会有会心一笑。
梁实秋的句子有韵,有起伏,有节奏,例如第一段总是一个“i”的韵,时隐时现,左右着读者的语感。在三、四段,这个韵还一直存在。至于短句夹杂一两个长句而形成的明快、变幻、参差的节奏之美,更是令人回味不已。他还经常夹杂使用一些对仗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特别是最后两段,很有韵味。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一个很小的句子;“他性偏急,出语如连珠炮,气咻咻,唾沫飞溅,做事横冲直撞,勇猛向前,”这个句子中,有韵,有活泼的节奏,“横冲直撞”与“勇猛向前”在平仄上也对得很工整,遂令全句呈现出自由活泼、轻松舒展的面貌。
《齐人物论》的作者庄周,眼力非凡,口齿刻薄,曾在《百年散文大盘点》中臧否人物,肆意褒贬,惟独于梁实秋,无丝毫讥讽,其文如下: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擅长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不为人注意的场景,用寥寥数笔的精确勾勒和恰到好处的雅淡幽默,对中国文化或普遍人性加以谑而不虐的针砭。文风淳正,不走偏锋,娓娓道来,令人忘倦。允称现代散文的不朽经典,非大手笔莫办。
古人有所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之说。据说梁实秋每次完篇之后,不许别人改动,自己也很少改动,颇有些“一字不易”的固执。如果不是对自己的语言艺术有很高的要求和很强的自信,他是断断不会如此的。因此,从《同学》及《雅舍小品》中的每一篇文章看,那一串又一串优美典雅、诙谐幽默、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珠言妙语,无不证实着梁实秋先生对读者的礼貌及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