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归纳概括类试题的答题策略
作者:李富林
二、超常规试题
语言现象是复杂的。它具有线性的特点,也有超线性的特点。线性体现了一般规律,超线性体现了特殊现象。为了增加高考试题的难度,命题人常找一些具有超线性结构的文章设计试题,或者把线性结构文章的试题超线性化。这样,按照一般的层次分析,就不可能得出圆满的答案来。所以,超常规试题,是指按照一般的层次分析方法和概括方法不易解答的试题。
例如1999年社科文《创造宣言》的第3题。该题首先问“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然后又问:“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一问,问倒了大批考生。参考答案给出了7个要点,并说只要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这7个要点是: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创造教育的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可是,这7个要点,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无法全部找到。本文共有12个段落。1段为起始段,提出论点:“我们要创造。”2-4段讲创造什么和怎样创造:创造的终极目标是要“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创造者要步调一致、互相配合。5-11段是批驳错误观点,进一步论证观点。12段是结束段,发出号召,呼吁人们要有献身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去创造。如果从作者行文的思路上看,只有第3段的第2层涉及到这一问题:创造者要步调一致、互相配合。第4段的起始句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里讲的也是创造目标。不过,同第3段相比,这是两种不同的目标。一是“人”的目标,一是“物”的目标。作者的思路就是如此。所以,真正要从作者的思路上看“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找到两条:一条是第3段的第2层讲的“教育者要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另一条是文章结尾号召的“人们要有献身精神”。但是要找出7个或4个答案来,就必须打破层次结构,根据要求作跨越性选择。
再如1995年的试题;
I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II“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丈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III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此段为全文第2段)
▲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文章的第2段分为3个层次,试题的答案在第3层级中。第3层只有平行的两大部分,试题要求概括出“三种弊端”,这就必须打破线性结构,从平行的两部分中抽出三个要点了。首先看后半部分。后半部分在“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这个句子的概括之下,展开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这是肯定;“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这是否定。肯定和否定,一正一反,中心只有一个,即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后半部分只有一个要点。这样,只有从前半部分中再抽出两个要点了。前半部分是在“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这个句子的概括之下的,展开句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为一个方面,是讲死记硬背古书内容;(肯定为正,否定为偏;下同);“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为一方面,是讲生搬硬套作文程式。所以最后答案是:①死记硬背古书内容;②生搬硬套作文程式;⑧追求功名利禄。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两类试题的解题策略。它告诉我们,进行概括、提取等训练时,要了解常规性和超常规性这两种情况。有了这样的意识,遇到主观试题,在利用线性分析不能解决时,就会自觉地打破线性结构,“上下”求索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