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用心谛听蝙蝠的歌声

作者:范红梅 祝杭斌




  稍略读过一点当代诗歌的读者,不会对舒婷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位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这位女性意识的早醒者,曾以自己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丰富而细腻的笔触,多视角审视过个体生命的人格尊严和生存理念。《蝙蝠》这篇颇具哲理韵味的散文,其旨意正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文章开篇,作者借用“矮矮的屋檐”、“薄明的半空”,交代了蝙蝠这一小小生灵活动的背景,暗示蝙蝠生存环境的艰难。即使晚霞将散、黑暗降临,这个细微的生命,仍不惮于自然的险恶,将信心和勇气写在无边的天幕上,于是,它无声地飞掠、不停地打圈。为凸现这一单薄生命内蕴的不屈的力量,作者连续设问,让我们于深沉的发问中思考:蝙蝠,若是追求光明,何以在太阳下消踪潜迹?若是痴情黑暗,何以在漫长的黑夜里不知去向?两组对立的发问,使我们在文章的阅读中、在思维的流淌中渐渐悟得:蝙蝠,这一神秘的精灵,既不为光明的附庸,亦不为黑暗的傀儡,而属于独立的自我,属于蝙蝠世界独立的自我。个性独立意识的彰显,自我主体精神的昭示,使本文蕴涵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使作者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理念的诠释得以完全显现。
  如果说,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对蝙蝠独立生命意识的揭示,那么,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对蝙蝠个体生命意识的礼赞:我每每于黄昏里,谛听这群黑色的歌声,感悟其生命的真谛。
  这歌声是凄厉幽怨的歌声。在屋檐间、树梢间、天线间,蝙蝠用滑翔的轨迹连成线谱,奔突、升腾、冲刺的动作,恰如跳动的音符,奏出了一曲令人心动的颂歌。黑暗是恐怖的,但就是这种精灵,却能以勇敢来搏击黑暗,点燃起生命灿然的火焰,让人们看到黑暗中闪烁的磷光,让人们感受到逆境中忽现的希望,让人们把测到生命海洋起伏的情感潮汐。为歌心动,作者心灵的蜂房悄然敞开,激动的泪水和着嘤嘤的悲鸣,从她的心谷汩汩涌出。歌声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巨大!
  这歌声又是温馨平和的歌声。一组黑管,一排小号,一列长笛。嘹亮的号声、悠扬的笛声,交织而成的声响,总是划破夜幕,让人们在惊悸中梳理出一份温馨,让人们在骚动中寻觅到一份宁静,让人们在动荡中寻求到一份平和。那酷似三角帆般的拂翼,熨出的风景,总是摇动着作者的心旌;殷红的血液汇成的奔腾的大潮,无时不在敲击着作者情感的闸门。蝙蝠,用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行踪,谱成的美妙的歌声,令作者和读者感动。谛听蝙蝠的歌声,陶醉于黑色的旋律,心灵会得到甘露的滋润、哲理的启迪。难怪作者在蝙蝠用生命的壮举演绎的乐章骤然而逝时,心灵的天空顿时沉寂得如天线网般空旷,“千万片银亮的叶子”会轻轻啜泣起来,小虫为之悲鸣,鲜花为之落蕾。自然界的生灵,以它们特有的悲哀,为蝙蝠的倏然而逝,献上一份深情的祭奠。作者也无法挽留这些来去匆匆的过客,只能于心之一隅,时时吟唱那首动人心魄的曲子;只能于心之——隅,回味一刹那留下的永恒的激动。
  不难看出,该作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即依托蝙蝠这一意象,来阐释作者自己的生命理念和价值理念。在谛听黑色幽灵的歌声中,在体会婉转悠扬的乐谱中,我们终于明了:放射着独立的人性光辉的生命连同那英勇拼搏的青春,即使短暂,却总如一道风景,永远定格于人们的心中,却总如一首名曲,永远熨贴人们的心灵。这就是蝙蝠以超音频的震颤带来的历史幽深处的密码,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心志所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