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野店:诗意的栖居与精神的守望

作者:郑劭清




  这首诗歌是以一种思考的姿态开始它的历程的。“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有“诗人”这样的“行业”,就好像在“黄昏”里挂起“一盏灯”。黄昏,预示着光明的终结,黑夜的到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一个百兽归穴,倦鸟归林的时节,对于守望家园的人来说,忙完了一天的劳作,他们将享受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对于浪迹天涯的人来说,却意味着他们无可避免要面临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当夜色四合的时候,息已是否具备穿越黑暗的智慧和勇气?
  然而这时,有这么“一盏灯”,它以微弱的光芒抵挡渐渐浓重的夜幕,把黑夜撕开一道口子,向人们预示光明依然存在。
  “诗人”就像这盏灯一样对抗周边的苍茫和绝望,给予世界期待和希望,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接下去诗歌的笔调突然一转,从一种思考转向诗意的呈示和开拓。“啊,来了——”,用“啊”这语气词表示语意的停顿与转折,用拖长了的“来了——”引出一幅凄冷的图景:“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骆驼”是一种生命力强劲的动物,哪怕再干燥酷热的沙漠,它也能顽强地向前挺进,然而这样强劲的生命力,它的“命运”却“垂在颈间”,掌握在他人手中。惟一可以掌握骆驼命运的旅客,也无法完全掌握自己,他是孤独的,他的“寂寞”“含在眼里”,命运托付给了旅途的苍茫和未知。
  毋庸置疑,“骆驼”与“旅客”指向了人类生存的窘境:人生是一次苦旅,我们无法主宰自己以及这次旅途,这使我们孤苦无依。
  接下去,“是谁挂起的这盏灯啊”,笔调又转向开头的话题,这不仅是对前面的呼应,而且也是诗歌脉络的一种接续。“这盏灯”的出现,使“旷野上”出现了“一个朦胧的家”,这不仅存在着时间上的承接,也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艾略特的“荒原”暗示了一种文明、一个时代的倾颓没落,这里的“旷野”却宣告一个新的世界的诞生,“旷野”中有一个“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旷野一家”与“黄昏一灯”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旷野”和“黄昏”暗示了人生的困境,“家”和“灯”一样,以决绝的姿态面对这种困境。然而,这个“家”又是“朦胧”的,这大概有两层含义:其一,也许“灯”所能给予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希望还并不是那么明晰;其二,这个“家”是象征意义上的“家”,并不是现实层面上的“家”,因而,它只能是“朦胧”的。
  到了这里,“野店”的含义被逐步地揭示出来。“野店”是“灯”,是“朦胧的家”。因为有这一“野店”的存在,所以,诗歌发生了逆转。由前面“骆驼”、“旅客”的清冷的色调转到“松火低歌”、“烧酒羊肉”的暖融的色调,二者形成了强烈的比照和反差。前者暗示的是现实的生存处境,后者暗示的是梦想的温情世界。是“野店”使人实现了从现实困境向理想境界的跨越。
  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朦胧的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宿,所以旅客在这里会合、“交换着流浪的方向”,然后依然要继续前行。这个“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人得到片刻的温暖和短暂的休憩,更重要的是“交换”了“流浪的方向”以后的人,他们更有勇气和信心前进,因为他们正走着对方的来时路,可以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看到希望。这也是“灯”、“家”以及“野店”所予以的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对世界的体认是深沉的。在他眼里,人生如“骆驼”和“旅客”一般充满了忧患和坎坷。这是一种不知尽头的磨难。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和解脱?作者认为:诗人,以及诗人所承载的艺术能够达成这一愿望。“诗人”是“灯”,是一群有着更深远眼光和更深邃思想的人,他们用艺术来审视世界描绘世界,能穿越苦难看到生命的光华,从而给人以启迪和希望。拥有诗人,拥有诗歌和艺术,就像在夜色逼近的时候有一盏“灯”,能够在人生的“旷野”中拥有一个“朦胧的家”。诗人、诗歌、艺术,是“灯”,是“家”,是“野店”。在这个“野店”里,孤独的人们可以做心的交流,可以用艺术超越现实世界,超越平凡的生活和感情,重新思索生存的意义。
  也许“野店”的含义还不仅于此。作者在重写这首诗时,正身处于一个工业技术时代。物欲横流和人情淡薄成了这个时代鲜明的表征,金钱可以衡量一切,感情和理想被放逐。存在主义的“他人即地狱”表达了这个世界人们的生存状况。人是孤独的,正在被这个时代所异化,正在被卷人物质世界中去。也许,在这样的时代面前作者有着一种焦灼的情绪,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拒斥,认为这时我们更需要灵魂和操守,这是惟一可以与物质世界对抗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野店”就是我们必须捍卫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拥有精神的家园,纵然置身于物质世界的边缘地带,一无所有,精神的富足对物质的匮乏也会是一种莫大的弥补和慰藉;纵然躯体无所安顿,四处漂泊,灵魂也会有所依托,生命也会有所期待。
  也许,这只是作者的美丽的梦想,因为,这些终究只是—个“野店”。也许,它并不能让我们完全地超脱和升华,但是,作者的诗人之思给予人无穷的启迪。在诗人的世界里,对理想的追求总是其精神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正是这种“人类对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波特莱尔语),铸造了诗歌的灵魂,成就了诗人表现世界的方式。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