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模拟试题(三)

作者:濮洪凯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0分)
  ①精确农业技术是一种把客观、科学的精确性引进农场的生产方式,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这种定位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后,能针对农田土壤构成、肥力状况、作物生长等实际情况,精确地计算出农田所需种子、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等的施用量。在目前情况下,农民一般难以顾及这些因素,而在同一地区不同条块的农田上,使用等量的种子和农用化学品。这除了由于用量过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之外,还导致了土壤残余化学物质的积累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根据美国农业部的土壤耕作实验室制定的一项“卫星指定农业生产联合计划”,美国农业科学家已在一片450公顷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农田上,每隔12米收集一组数据。当安装了定位卫星无线电信号接收机的拖拉机,接收到定位信号并确定自身所处的位置后,即可在拖拉机上设置的计算机内调阅相应的数据,以及相应的生产实施方案。
  ②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日趋广泛的今天,卫星正在帮助农场主从事低污染、高效益农业耕作。英国梅西公司研制出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绘系统,可用于管理一家有1000公顷耕地面积,并种植小麦、葡萄、豌豆、马铃薯、大豆和向日葵的农场。该系统由联合收割机、接收GPS信号的天线以及监测粮食产量的伽玛射线装置组成。在GPS的指引下,联合收割机和位置偏差不会超过50厘米。而那个用于监测产量的小装置则安置在收割机的传送带上。伽玛射线每隔3.6秒就扫描一次。该装置会将读取的密度值转为产量,并显示在显示屏上。此系统的产量和位置的两套数据均储存在机载计算机中,并由机载计算机加以标准化。机载计算机还能将这些信息转存至一张像信用卡一样的小存储芯片上,将这块芯片放人农场的计算机中,就能得到这块农田的产量图。
  ③过去3年,已有近千家农场买下了梅西公司的GPS联合收割机,并投入了使用。该公司早在1993年就推出了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撒播机。这种撒播机在GPS的指引下,会根据机载计算机存储卡里的记录情况,自动地调节肥料的撒播数量。利用同样的技术,工厂还制造了能自动调节药剂浓度和喷洒量的自动喷洒机。
  ④“精确农业”的技术物质基础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机制造商为了适应新形势,在施展“精确农业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竞赛。现已开发出近百种服务于“精确农业”的新农机。它们不仅让公司获得数10亿美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让公司的产品结构年年更新,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据对西欧的调查,在专门提供卫星图像的许多图像公司的营业额中,农业部门的用户已经占到25%, 目前仅次于地图绘制业。北美、西欧的农机制造商们相信,21世纪的“精确农业”将是企业获利的“新大陆”。
  1.从第①段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确农业技术”可以改变农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2分)
  2.第①段加点的“数据”,根据上文内容看,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2分)
  3.对第②③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了GPS测绘系统的组成部分。
  B.说明了GPS测绘系统的主要运作过程。
  C.说明了GPS测绘系统给农业带来巨大效益。
  D.说明了GPS测绘系统众多农场主所接受、使用。
  4.第③段中的“同样技术”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技术。(2分)
  5.第④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1题(16分)
  
  ①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创作的大格局是历史故事化的格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小说审美意识的定规是故事化的历史。传统历史小说的第一体式,也是历史故事化中发育最成熟的体式,是历史演义。历史演义式的历史小说,大抵是以历史朝代为背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演绎有关历史记载和传说,其代表作品当属《三国演义》。历史小说的第二体式,是写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式的历史小说,以故事为中心为主线加以组织,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实际上被淡化、虚化了。《水浒传》为其代表作。历史故事化具有史诗性质,《三国演义》的社会的审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一段时间的历史叙述,而在于它的叙述成为对这个民族的超历史整体性的构建和展示。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那么多人重写民族史诗的原因。
  ②与《三国演义》史诗化写作相反,《水浒传》走的其实是一条景观化历史的道路,它有些站在“历史”之外的味道,它们几乎是为了一种“理想”写出了传奇英雄人物的历史: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景观。比如林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鲁智深的故事等,一经串联就是一部“史”。它把社会风俗画的素材或原料作为必要的资源,从而把历史的天然联系有意割断,而把历史回忆转化成眼中的一段纯粹风景,于是历史被转化成可以随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想象力充沛的塑造捏合,随各自的需要剪裁、编制历史意象。在这种历史叙事的悖论中,历史作为一个对于我们有意义的整体,离我们的实际越来越远。无论是历史的史诗化还是历史的景观化,都把历史挪用和转化为宋元以来瓦舍勾栏中的文化消费品。消费历史,严格地说,是写作者、演说者和文化市场合谋制作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在这个景观中,个人也好群体也好都在享受着历史快餐,因而就远离了历史。
  ③其实这绝非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失败,恰恰相反,从一开始,中国的历史故事到历史演义就寓有了真正的文学意味。如从时间来说,小说审美意识至迟在元末明初已趋成熟。事实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小说家,无论面对何种形态的历史生活,一旦进入文学的审美领域,就为其精神创造活动的表现提供一种契机,尽管这种契机具备选择的多样性,但绝不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历史就是历史,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可以体现历史,但无法替代历史。
  ④证之以文本内涵,你不能不承认,罗贯中和施耐庵理念中都发现和意识到,文学的宗旨并不是再现历史,而在于表现历史,在于创造一个关于逝去岁月的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据一定的历史哲学对某些历史现象作理性的阐释,并不是小说家的主要任务,即他不是为了充当历史学家,而是为了经由历史生活而获得一种历史体验;一种关于人与人类的认知,一种富有完整性的情智启迪,一种完全可以沟通现在与未来,因而也完全可能与当代精神产生共鸣的大彻大悟……归根结底是为了从一种历史文化形态中向读者和听众提供一点儿精神历程方面的东西。因此《三国演义》虽有史学家眼光,但文学的审美总是把他的兴趣放在表现历史的魂

[2] [3] [4]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