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2期


不会笑了

作者:蒋子龙




  近日,国际幽默大会在瑞士闭幕,大会发表的声明显示:出现冷战的50年代,被认为是典型的经济衰退时期,英国人平均每天笑18分钟。到了90年代末,英国的经济显然比以前繁荣了许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英国人却比以前更可怜了,该句表述比较模糊,与前边语句意义联贯起来进行整体理解,这一单句中的关联性词语“但”“更”用得不妥:前者表转折,先后两部分的语义内容应该是对立的;后者表递进,先后两部分的语义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只是份量上轻重有别;两词不宜在一个语句中共现-可改作“但英国人与以前相比却表现出了比较多的可怜像”。每天笑的时间急剧减少到只有6分钟。由一则具体的报道引发话题。该丈的题目很有兴味。“笑”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永恒春天”,是人们情绪娱悦与心理健康的最直接的展示、当然,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最为司空见惯的,人们因此并不将该现象当作什么重要的事情来看待。用“不会笑了”作文章的题目,看似平易,但足以勾起读者一定的悬念:谁不会笑了?要说明的是怎样的一件事情?这第一段文字可以说是给论题的分量予以定位:一个国家的民众普遍性地表现为笑的时间的大幅度地减少,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恐怕就不容等闲视之了。
  越来越不会笑的又岂止是英国人,“不会笑了”的还不仅仅是盎格鲁——撒可逊民族,这里再进一层,推而广之。1998年底,一家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亚洲地区进行的一项“快乐指数”的调查表明,亚洲最发达的有“经济动物”“公司人类”之称的日本人,恰恰是亚洲最不快乐的,和英国表现出来的情况一样: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生活富足的国家,人们的精神世界就越是苦闷悲伤,两者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有27%的受访者自称不快乐,另有5%的人说自己根本就活得很凄惨。1957年,芝加哥大学的调查证实有35%的美国人感觉生活非常幸福,到20世纪末,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的薪水增长了4倍,却只有30%的人还承认自己生活幸福。号称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也不例外。上述三国都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以它们的情况为例,材料的选取富有典型性;二是以具体的数字进行展示,说明观点的论据显得坚实可靠。
  这是怎么回事呢?细想想自己,恐怕每天连6分钟也笑不了了。折转回来,谈及我们自身。一个方面能够说明问题的普遍意义,在当前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广泛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另一个方面则涉及到文章立论的现实意义,这一现象也是我们自己所要认识并有必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细想想后也真会感到有几分苦涩。这一过渡段运用得好。行云流水,卷舒自如。大气。
  变得越来越不会笑了——是现代地球人类的通病。归纳。点明观点。中国相声的江河日下,小品无品,都说明这一点。要逗人发笑太难了,几十年前能让人哈哈大笑的节目,现代人看了却无动于衷。用生活中真实具体的现象来强化观点的论证,深有同感。
  不会笑的人们似乎分成两大类,一类觉得没有什么可笑的,另一类干脆认为没有理由笑。这里进入到了下一个层次,揭示“不会笑了”的原因。就一般认识而言,给“不会笑”进行分类。第一类还只是淡漠,第二类则更进一层,是打心底感到悲凉。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现在的人们感到压抑的概率是50年代的10倍,又是具体数字。说明问题显得很有骨力。不管生活多么富裕,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你有钱总是还会有许多比你更有钱的人,缘由一;而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愿意拿自己跟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使得那些失败者恨得牙根疼,缘由二:这后一种不健康心理直接造成的结果是:让那些成功者也常常感到像失败者。德国精神治疗专家迈克·蒂兹说:“我们似乎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人人都拼命地表现,期望获得成功,达不到这些标准心里便不痛快,便产生耻辱感。”而商品时代培育出来的商品意识、商品情结,只会使人变得比以往更贪婪,更好高骛远。越是看重金钱和物质,人就越不容易满足,心理也变得越脆弱。至此,顺理成章地将“不会笑了”真正的社会原因和盘托出。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人以适意为悦,乐莫善于如意。良好心态的标准及境界。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如何能笑得出来呢?所以现代人强笑的多,装笑的多,甚至花钱到欢乐场去买笑……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精神世界的塑造在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并不是同步的。许多人也朦胧地意识到这种思想负担的重压—但试图改善这种不健全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方式却仍是畸形的,掺杂着太多的勉强成分-这更让人感到心底的悲哀。
  (原文见《读者》2000年第1期)
  [总评]:这是一篇典型的“小题大作”式的文章。作者选取的是人们表达温馨情感的最一般的行为“笑”,由量上的减少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商品社会的高速运作、自由竞争带来的的无形压力,给当今人类造成的是精神世界的巨大损伤,直至人的品格极度扭曲。人们利用现代科技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健全的个体心理情感的建设。西方国家用传统的考察方式比较早地给予了关注:而我们也能够意识到该现象的存在,但作为社会的共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尚不十分明显。将这种现象明确地揭示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小题大作”特点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字传递了尽可能丰厚的信息。在不足一千字的篇幅里边,有广博的事实现象陈述,有引证分析,有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立论;张弛有度,浑然一体,毫不紧张局促,这正是大手笔才能做到的。
  本文说明问题的论据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大都是最为确凿的具体事实数字,用科学统计的方法进行证实,这比一般的泛泛议论要好得多,有力地加强了逻辑论证的严谨性。与此同时,科学论证用散文的形式来写,避免了高头讲章式的刻板严肃,显现出特有的灵活与洒脱。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