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2期
文化的休闲与享受
作者:王 勤
《胡同文化》其实是作者为一部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如果不是文章后面几个字“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提示,真不敢想象它会是一篇序言,这如同读他的小说《受戒》的感觉,小说原来可以那样写,而序言竟也可以这样写!这就是汪曾棋!一种随机,一种自然。读汪曾祺,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绿色享受!
一、享受平和、散淡、自足、闲适的胡同文化。
一篇序言,写得如此悠闲——开头一句“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迅即把我们带人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中,这种阅读享受的感觉,就如同北京胡同市民的特点:平和、散淡、自足、闲适。随着作者轻松自然的叙述,我们明白了这种独特的北京市民特点源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四方四正”的北京城;“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和四合院。这种方正感“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可以说北京的胡同决定了北京人的居住方式,而这种居住方式的长期发展则形成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种市民文化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胡同文化。正如冯骥才所言:“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文化眼光》)
“正南正北”的“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讲究“处街坊”而平日又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作者一言以蔽之,“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在这种封闭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感受到了北京人的散淡、平和、自足,闲适: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他们有一顿“虾米皮熬白菜”就会用一声内涵丰富的“嘿!”道出内心的喜不自胜;他们觉得“哪儿也比不了北京”;他们做惯了“顺民”,“忍”的功夫是那样高妙!
作者虽是江苏人,但大半生都在北京度过,所以,他对北京文化是如此了解、熟悉和喜爱。但是,对这种封闭性的北京市民文化,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比如,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态度;胡同市民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也不见得是作者所同意的;忍、逆来顺受,更有它的消极意义。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冯骥才《文化眼光》)北京的胡同文化便是这样的。因此,“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那些“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那些仅供人凭吊的“打不上水来的井眼”和“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的背景中,诉说着北京胡同的衰败与没落。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样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部分。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理解和无奈,但也体会出“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成长”(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又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达观和超然。
二、享受平淡、质朴、从容、自然的写作风格。
山林中百鸟鸣啭,各有其声,田野里百花盛开,各有其香。文学苑囿中,作家的写作风格也是各自不同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平淡、质朴、从容、自然就是汪曾祺的风格。《胡同文化》的口语化正体现了这一点。在那从容、自然的叙述中,读一读这些极具“胡同”风味的句子,足可让我们享受一回“汪氏风格”: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他们舍不得‘挪窝’,——‘破家值万贯’”;
“北京人易于满足,……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这就是北京的胡同文化!这就是汪曾祺的风格!正像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棋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的确,仅那一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就韵味无穷!佛门常言:“高僧只说平常话”,读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朴素平常的句子,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明白如话的句子,一经他的组合,便有了生命,有了灵气,让人读来可亲可感、可敬可爱、有滋有味。不是吗?一个“嘿!”字就会让我们品味良久。他的散文,没有余秋雨散文的沧桑与沉重,没有周国平散文的哲理与深邃,有的只是为文的从容和平易,有的只是如话家常的娓言慢语。所以,你尽可以躺在床上读,也可以在劳累之后读,他的文章会让你轻松安适,平和愉悦,使你在休闲中体味文化的熏陶,在熏陶中享受真正的绿色。
三、享受独特的文化眼光。
冯骥才在《文化眼光》中说:“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汪曾祺就是一个有文化眼光的人,而且是独到的。正是这种独到的文化眼光促成了汪曾祺思想:散文给读者提供“文化的休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享受到了那温温的、淡淡的、静静的文化的休闲。读《胡同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在看似“散、淡、漫”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流动的美——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胡同,我们了解了胡同文化的特征,我们看到了胡同文化的衰落,我们感受到了保守封闭思想的远逝……这些恰恰是汪曾祺文化眼光的体现。他生在南方,长在北方的经历促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眼光,他对儒家思想的偏爱促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眼光,它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促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眼光。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眼光,使我们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这就是:以“和”为贵,崇尚自然。
读汪曾祺的散文,有时像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讲他经历的故事,有时又像和一位随和的老人谈天说地,有时你面前会出现一位美食家,有时你面前会跳出一位“老顽童”(不信,你只看这个题目《林斤澜!哈哈哈哈……》!)……
读汪曾祺的散文吧,你会真正体会到尘埃落定后的休闲!
读汪曾祺的散文吧,你会真正感受到狂沙涤尽后的绿色!
——这不仅是《胡同文化》带给我们的收获。
(注:《胡同文化》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