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1期


人类不能没有诗意

作者:周建成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诗歌失宠、诗意荒芜、诗情枯竭的时代。看看权力的膨胀、金钱的横行、人性的堕落、世风的日下,觉得颇有道理。然而读了此丈,我们要说:错!人类只要有一天需要精神的家园,就不能抛弃诗歌。当人们为眼前利益发狂时,当高科技带来物质丰富同时也造成精神贫困时,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安慰曲。“诗是最后一道守备防线”,它要防备的是爱心的枯竭和人性的失落,特别是在人类面临巨大灾难时。于旭的《诗歌,抚慰美国人心头的创伤》以质朴的语言触及了这一话题,让我们如临其境地目睹了人类寻找诗意的当代版。
  美国“9.11”恐怖事件无疑给自信得有些过头的美国人当头一棒(请注意,这里决不是对老大帝国的幸灾乐祸,而是从人性普遍弱点的角度透视心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许多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9.11”综合症已不是一般的惊惧恐慌,而是对生存环境的焦虑甚至是对世界前途的失望。于是一场心灵自我“疗伤”的民间运动自发地开展了,因为此刻的人们特别需要寻找心灵的诗园。当今最繁华的现代大都市纽约“随处是诗”,在震撼心灵的伤痛之中,小说、电影已经退居二线,甚至漂亮而有力量的芭蕾也不是最保险的寄托之所,“最后总是找上诗”,人们“只想倾听诗人的声音”。当我们有些人热衷于在亡灵前宣读那种连死者自己也羞于接受的悼词时,纽约罹难者的相片旁钉着一页页宛似白玫瑰的诗行;当我们某些人正在批量制造和迅速传播着搞笑版短信息时,美国的电脑网络空间中,诗更成为了流通传输的大宗邮件。美国人坚信,只有用诗歌才能最好地哀悼亡灵,谴责暴力,控诉罪恶,疗救伤痛,抚慰心灵。
  有人说,人是最贪得无厌的动物,但人毕竟是有精神追求的高等动物,人类永远需要“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热衷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其内心深处也许还是诗意未泯的,当灾难来临时,平时再喧嚣浮躁的心绪也会趋向宁静平和。然而,但愿人类不要等到遭受灾难时才想起诗歌,而应当让诗意长存于世,久栖于心,我想,这大概便是人类自赎自救的真正良药。是啊,诗歌永远是人类失衡心灵的“正面助力”,在心灵的土壤上栽培诗歌的花卉,灵魂才能“回归现实的常轨”。人类啊,请永远不要怠慢诗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