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0期
古诗词鉴赏技巧初探
作者:张绍金 张允玫
他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通篇由比喻构成,用“花、雾、春梦、朝云”四个喻体,共同比喻一个本体,即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表达了一种追念与惋惜之情。
2.拟人 即赋于事物以人的特性,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草树本是无情物,在诗人笔下,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作者把花草树木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张 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这把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在许多时候,夸张往往和比喻结合起来,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属空间的夸张,后一句是时间的夸张。这两种夸张前后紧密相联:前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回头暗喻人生易逝,为下面“悲白发”作好铺垫;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故有下面的朝暮变化之说。
4.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中把烧瓦工人和居大厦的富翁作了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劳而获和劳而无获的不合理现象。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 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明媚开朗的阳光(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6.互文 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亦属此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决不能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难免一死,壮士十年后即能侥幸归来。再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二句,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战争不断。
7.双关 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前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了以“晴”谐“情”的双关隐语,增添了诗歌的情趣,显得新颖巧妙。元末诗人王冕写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清气”,表面指梅花的清香,暗指画家的人品和节操。
8.叠字 叠字的运用,在我国诗歌中源远流长,拿《诗经》来说,三百零五篇就有将近二百篇使用了叠字。运用叠字,可以调节音节,加强作品的节奏感,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使人体会到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开头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将词人倾吐不尽的悲哀赋予言外,使读者如闻哽咽啜泣之声。
四、了解诗中典故
用典,是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它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借此使言语含蓄、鲜明、生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这两句诗的上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分别用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闻笛赋”就是晋朝向秀的《思旧赋》,“烂柯人”的故事出自《述异记》,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斥的激愤和对朋友的深挚怀念,以及对人事沧桑、恍如隔世的慨叹。再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的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从用典的方式上说,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散文中用典多采用明用,诗歌中则主要采用暗用。杜甫《新婚别》写行前新妇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典故暗用得很高妙,向来为大家所推崇。《汉书·李陵传》记有:“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搜得,皆斩之。”新妇勉慰亲人,解释自己不能“誓欲随军去”的原因时,典故变成了女人自己的话,自然流畅,不露一点痕迹。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用事”和“用辞”两种,“用事”是引用过去的故事,通过引用故事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起一种类比和引发的作用,使意义表达得更形象、更深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整篇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用以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事业却又无成的感叹。“用辞”主要在于引用现成的词语,以证明一种事理,或借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语言来塑造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如用“南冠”代替“囚犯”,用“金乌”代替“太阳”,用“玉兔”表示“月亮”。宋代诗人林逋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自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脱化而来,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就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诗词中更常见的是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在阅读欣赏诗词中要注重积累和感悟,品味诗词的意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