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走出文言文文意归纳的误区
作者:陆精康
1.对局部内容作单一角度归纳。
单一角度归纳题,往往要求回答产生某一现象的原因,某种说法的依据,常常就阅读材料的局部提出问题,选项内容易交叉。
2.对整体内容作多角度归纳。
多角度归纳题,往往将阅读材料切割为若干部分,依次逐一概括,选项内容不交叉重复,考查的是对整体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这是一种信度、效度很高的题型。事实已经证明,多角度文意归纳题,着眼于对整个文意的分析概括,代表着命题的趋势。
文意归纳题的显著特点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分析和概括中,夹杂一两处似是而非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根据原文正确辨析。无论是正选题还是逆选题,思考时均须确认其错点,即似是而非之处。因此,熟谙命题者常用的错点设置方式,培养捕捉错点的敏锐感觉,容易找到排除干扰的解题思路。下面是近10年高考文言文文意归纳题中的一些错项,据此,可析出命题者设置错点的常见方式。
1.答非所问
(1993)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错点解析:“合道”(合乎道理)“适权”(适应权变)语出原文“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这是姚崇所言关于灭蝗的一般道理,而非有针对性的“实际见解”。“实际见解”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上下齐心合力”两条(原题D项)。A项故意回避了题干提出的问题,问答不相统一。
2.自相矛盾
(1992)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已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廙,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错点解析:原文:“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既“不为立传”,也就不存在陈寿对丁氏兄弟的评论,更不存在将丁氏兄弟与“诸葛父子”的褒贬比较。C项内容与原文表述直接矛盾。
3.夸大其词
(1991)对于琅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其原因是
人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的宠爱,却萌生谋反之心。
错点解析:此项错点设在“萌生谋反之心”。叔段、州吁皆因谋反被杀(注释交代),琅邪王既受此讥,从而给人以“谋反”的印象。然析其行事并非如此。其罪是:“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器服玩好,必拟乘舆”。此二事,只能说明此人“骄恣无节”,却非“谋反”之确凿证据。A项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事实。
4.偷梁换柱
(199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错点解析:原文:“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县民刻石记载的是郭永杖责巫师,大雨立至这一奇异之事,而非郭永之“奇功异绩”。B项的错误在于暗中更换了“纪其异”的具体内容。
5.错乱时序
(199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错点解析:此题错点设在“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为任职徐州时事。原文:“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冒着获罪的危险”为“除南清河太守”时事。其时,苏琼有言:“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D项的错误在于,将不同时期的两件事杂糅一处合并叙述,造成了时序的混乱。
6.无中生有
(200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错点解析: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他的许多做法试图瞒过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而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选项错点设在胡质帐下都督“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这一情节其实并不存在。
7.强加因果
(1994)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也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错点解析:原文:“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何子平“去职归家”的理由是“籍年已满”,而非“籍注失实,年未及养”。A项以“由于”一词标明这是“归家”原因,说法悖离原文。
8.移花接木
(199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殉国,继之以死。作一个无愧于国家的忠勤之士。
错点解析:原文:“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以身殉国,继之以死”是郑父的行为,“副其此心”是郑母对郑善果的希望,希望郑善果学习其父的忠勤报国之心,并不一定要求郑善果效父殉国。B项错在将“以身殉国”移置于郑母对郑善果的具体要求之中,与人情事理不能相合。
9.细节失真
(199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错点解析:原文:“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仪也。’章再上,乃止。”李若水力阻为高俅治丧,“章再上,乃止”。可见,宋钦宗并非“当即”接受了李若水的意见。A项有意改动这一细节,以致与原文文意不符。
10.李代桃僵
(1992)传闻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是
C.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错点解析:原文:“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陈寿著《三国志》,的确为人看重,但题干中的“如此”所指内容并不在此,而是具体指夏侯湛、张华的看法,这才是“为时所重”的依据。
上述文意归纳题的10种错点设置方式,只是举其大端,具体题目还要作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应当逐一分析选项,与原文中相关语句逐一对应,比较异同,决定取舍。切忌忽略语境,望文生义,粗枝大叶,随意揣测。鉴于文意归纳题大多采用逆选题形式,只有寻找到真正的错点,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了解命题者常用的错点设置方式,无疑有助于迅速捕捉到错误的信息,走出高考文言文文意归纳题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