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正确把握高考现代文阅读
作者:郭 奇
第一,要把握高考命题在选文方面的整体发展趋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试题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精品,题干设计也逐渐申先前的认读为主发展到鉴赏品评为主。1998年宗璞的《报秋》、1999年陶行知的《创造宣言》、2000年鲍昌的《长城》、2001年的哲理散文《门》,唯美倾向日渐突出,文学意味日渐浓厚。但应该注意的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从整体上看不会向更“文学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作为文学样式的小说、诗歌、戏剧其张力过大,信息的不确定性不适合作为全国标准化的试题,这其中也包括艺术化过强的散文。另外,从作者角度看,那些颇多争议的大家,尤其是健在的名流作家的作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不适合做高考阅读题的选文。
第二,要树立文体意识。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它总要以某种体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整体阅读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文体的形式。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的成文规律,而文体一旦确定,就有了解题的基本思路。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和所用的表现手法;议论文要找准论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注意论证的方法;说明文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和所用的说明方法;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眼”,捕捉“神”之所在。抓住这些最基本的要领,解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1998年考题《报秋》第27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帐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此题分两个小题。第(1)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即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意图揭示语句的准确含义和具体所指,答出作者“吃惊”的直接原因。由于题干作了明确的界定: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答案应该在第一自然段中寻找。文章一开头便把“时间匆匆”作了最简洁明了而且形象具体的描述:“似乎刚过完春节……已是长夏天气……夏衣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探出头来。”在这里“长夏天气”、“夏衣未打点好”都说明季节已悄然变换,秋之将至。而玉簪花便是“报秋的使者”。“这花一开”中的代词“这”就是指玉管花,所以对于作者为什么吃惊这
一问题的认定,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第(2)题则要联系全文,用整体阅读的方法来加以解读,回答作者为什么怅然。首先,《报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抒情性散文,作者借“花”言志,借“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精神情趣。那么作者为什么见玉簪花开便怅然呢?作者怅然的是什么呢?根据散文创作的特点,“怅然”二字便是散文的“文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文的心,散文的神。我们可以根据平时所学的文体知识以及散文名篇的赏析实践来看《报秋》一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赏析品评。其次,我们再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来分析《报秋》的特点,借物抒情,卒章显志。开篇见玉簪花开就“怅然”,结尾处表明作者的情怀,前后照应做出判断,怅然的原因便找出来了。但由于部分考生整体阅读意识淡薄,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围绕题干打转转,跟着语句找答案,因此难免失分。
第三,要有全局观念,注意信息的关联性。高考阅读试题的选材是以完整的段落或篇章作为基本单位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题干与题干之间互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要真正领会文章的要旨,必须通过这些相互关联的内容来实现。因此,阅读时不可只抓住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不可眼睛只盯着题目而不致女于读通读懂原文,更不可不读完全文就匆匆地在原文中找信息写答案。答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从整体上悟透文章的观点态度,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例如,2001年考题《门》,选材是一篇哲理散文。读文章时,要力争悟透其中的哲理,追索“门”的象征意义。从文章第一句开始就应该在心中确认一点:表面写“门”,实际在写人生。以此为切人点,来完成题干的要求。
2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做这道题时,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开门”与“关门”两者是相对而言而又紧密联系的。如果所写答案互不相关,则至少有一个是不妥当的。其中,“关门”在文中能找到相应的话,即第三段中“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一句。如果能捕捉到这一点,根据前面提到的相对又相关的关系,那么“开门”就应当是“意味着一个开始”,再联系第三段的第一句话,稍作概括,便可得出“开门”“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发现”。
整体阅读强调信息的连贯性、综合性。文章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阅读时尤其要注意段首语与中心句在文章中的关联作用,要学会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而不要去肢解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捕捉到文章中的信息。
第四,要有读写一体概念。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写作的过程就是组合信息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的。而试卷中的选文在行文思路、篇章结构甚至整个文章内容上都可以给考生以借鉴和启发。例如,1998年的《报秋》,作者借物言志,写玉簪花生命力极强,好种好活好照料,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好与当年的作文“坚韧一一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暗合;1999年的《创造宣言》鼓励创造,阐发创造的诸多好处,正好给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思维方面的启发;而2000年的《长城》,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对长城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长城蕴含丰富而深厚,多灾多难,多姿多彩,不正是当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最形象的反映吗?2001年的《门》,用象征手法来阐释人生,尽管有点深奥,但同是人类话题,对考生写作“诚信”仍有借鉴作用。所以,考生在读选文时要善于领会文章的真谛,并把这些与作文紧密地联系起来做整体考虑,从而获得写作灵感和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