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误会,在行文中如此美丽
作者:高 伟 陈庆苞
到了他的头上。因为他平时“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所以他对自己被评为“三好生”没产生丝毫的怀疑。——他是“三好生”。
结果在台上被校长当作捣乱分子而抢白一通。因为名单上压根儿就没有他的名字。原来他被同学捉弄了。——他不是“三好生”。
就在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时。他的班主任走过来拦住了他,并当众宣布他是“三好生”。原来是班主任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他是“三好生”。
成为“三好生”之后的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对此遗憾万分,并且“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就是我们读者也会对班主任的粗心感到遗憾。可二十年后,“他”的妻子一句笑吟吟的反问让“他”(也让我们读者)恍然大悟。——原来二十年前那一幕都是一场误会,他当初根本就不是“三好生”!
这时,我们和“他”一样在吃惊之余,首先会想起“他”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那个为了维护他的自尊而当着全体师生的面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的人,那个面对学生(而且是自己维护的学生)的不敬不作任何解释而只是“一笑置之,待他如故”的人,当初作出了什么样的牺牲。
其实,这个故事当中包含了好几层误会:他对自己的误会,校长对他的误会,他和大家对班主任的误会。几个误会共同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几个误会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因果关系,前面的误会为次为因,他和大家对班主任的误会为主为果。掩卷深思,让人动容!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应用了误会法:
抛妻弃子之谜
陕西—考生
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萧顺就是一个。去年刚刚医科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里履行着天职。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媳妇,她们并不知道萧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是太闭塞了,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
往年,萧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俩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
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风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四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萧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然后,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萧顺没回家。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萧顺端午节没回家!
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真是“团结力量大”,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萧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小老婆!
萧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萧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
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顺子不会的,不会的!”话音未落。萧顺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来,奋战在抗“非”一线的萧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说:“萧顺真孝顺!”
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
本文采用误会法,让人误以为萧顺抛妻弃子,使文章生波澜,多跌宕,层层设悬,谜团丛生,情节一波三折,直至文末才亮出谜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好了,读了美文之后,该“学以致用”了。请拿起你的笔,用误会法写一篇《班里的小气鬼》的记叙文,记着:运用误会法既要新奇、巧妙,又要合情合理,要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千万不要人为制造那些毫无意义的噱头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