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逆向求新 异趣作文

作者:李弗不




  由此,我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他们在某单位某部门可能是个“多余人”,但只要调换一下单位或部门,他们就可大显身手,成为能人。古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道理恐怕就在于此。反之,如果某人在某单位某部门,工作很出色,但变换了工作对象或环境,他们却显得别扭、无能。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人尽其用,方可显其能。正因为如此,百年前的龚自珍就向人们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黔之驴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难道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或启发吗?
  
  点评:
  运用逆向求新,“于人寡言处多言”。小作者从古代寓言故事《黔之驴》说起,发出感慨:“黔驴技穷”并非技穷,而是不能尽其用,所以不能显其能,英雄无用武之地。小作者寓庄于谐,为驴翻案,立意新颖。然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给驴正名,实际上在于说明今天社会人才的使用,只有人尽其用,才能尽展其才,提出知人善任的观点。行文中用了类比推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论证颇具说服力。
  
  能力训练:
  一、同一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请你写出下列事物的两面性:
  1.雪 2.春蚕 3.圆规 4.天平 5.月亮
  提示:1.对雪 甲:洁白无瑕,一尘不染;温暖大地,滋润万物。乙: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虚伪懦弱;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冷酷无情。2.对春蚕 甲:吐尽了丝,才悄然离去。乙:作茧自缚。3.对圆规甲:一举一动都符合标准,因为它始终围绕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乙:不管它的脚步跨得多大,到头来还是回到原来的起点。4.对天平 甲:公正无私的楷模。乙:谁给得多一点,就倾向于谁。5.对月亮 甲:历尽千山万水,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乙:不过是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
  二、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但是不少警句成语往往是就某一个角度而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请就下列警句成语提出新的观点。
  1.艺高人胆大 2.人言可畏3.欲速则不达 4.出头的椽子先烂 5.班门弄斧 6.异想天开 7.知足常乐 8.开卷有益 9.识时务者为俊杰
  提示:1.“艺高人胆大”,但是也要看到“大意失荆州”,因此艺高也须谨慎。2.如果别人的话是指出我们的缺点、毛病,不仅不可畏,反而有利于我们的进步、提高。3.高科技社会需要高速度、高效率,只有追求快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4.要勇于争先,敢于竞争,做时代的弄潮儿。5.弄斧就要到班门,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利于改进、提高。6.异想才有创新,才有发展。7.不知足才能进取,才能不断提高。8.“卷”未必都是有益的、健康的,应学会辨别。9.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向社会弊病挑战。
  三、清代画家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时,恰逢大雨滂沱,寿典难以进行,众人都叹奈何。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这两句写下,旁观者讥笑声四起。可是郑板桥不急不气,巧用逆向,写了后两句,众人看罢,掌声一片。你想想郑板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提示:后两句诗是“滂沱雨祝李公寿,李公寿比雨点多”。这首诗显示了逆向求新的高度智慧性。
  四、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试着运用逆向求新法,写一篇“俗语新解”。
  提示:可先对此俗语大胆质疑,由此引出人口素质是关键的问题。“臭皮匠”——指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诸葛亮”——指高层次科技人才。当今世界,是高科技急速发展的世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竞争的时代,需要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让我们多一点“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吧!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