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人体疲劳的奥秘
作者:文 易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工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动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47吨生铁,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新民晚报》2007/9/18)
阅读训练:
1.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要使自己永不疲劳须____________。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两三个表明工作与休息之间关系的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一直被当作贬义使用。其实,这个成语所揭示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正确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守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