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荷花
作者:席慕蓉
虽说是种在缸里,但因为紧贴着土地,荷花荷叶仍然长得很好。有些叶子长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高了许多。
我有一个发现,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
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里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弱弱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相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忽然感觉到,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相差吧。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底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时刻才是我应该尽量舒展我一生怀抱的时刻呢?怎样才能感觉到那极高处阳光的呼唤呢?
那极高极高处的阳光啊!
赏析
写过散文的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产生写某篇文章的动机,常来源于某种感触。接触人物,徜徉山水,驰目风花雪月,往往会有“心头一动”的感觉,这就是感触。这种感触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件极小的事。对于这种让你“心头一动”的感触,千万不要放过,用冰心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把它抓回,按在纸上”。
《荷花》一文写得优雅清新,蕴意丰厚。作者在欣赏亭亭玉立的荷叶时,一开始只是产生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滋润着作者绘画作文时的小憩,但她并没有产生写荷的冲动。当她看到亭亭荷叶的下面还有像侏儒像浮萍的叶片时,开始了思考:同样的栽培条件,为什么有的颀长有的矮小,有的肥大有的黄瘦?这是一种新鲜的感觉,它触发了作者心灵深处的好奇,它使作者极力想从里面悟出点什么来。这时是能否写出文章的关键,要紧紧抓住这种感触。伴随着这种鲜活刺激的感触,是作者的深入观察、联想和思索,她发现,那些长得矮小的荷叶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就打开”,在低矮的角落里得不到阳光的缘故。有了这种“悟”,便产生了“心物感应”,遂了解了一种自然现象,作文就不是难事了。然而作者并没有在这里停笔,而是进一步拓展意境,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生境界,认为“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给人一种陶醉的梦幻,但那终究是没有根底的短促的幻境而已。这种顺理成章的理性的升华,给读者以一种启迪。这种启迪是新颖的、贴切的,因而作者的“心头一动”,像电流一般使读者也“心头一动”,从而让读者领悟到一种哲理美。
《荷叶》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有了感触,生了灵感,要继之以思索,使灵感在联想中延续,这是抓住感触,升华主题的重要方法。但是,有的人为什么有了灵感,最终还是写不出文章呢?这是因为:当灵感闪现,继之以联想时,由于经验和知识的不足,不能给灵感以“助燃”,以致熄灭了灵感的火花。《荷叶》的作者如果不具备人生的丰富经验,作品就不可能有从自然现象到人生境界的升华。所以,我们作文不断扩大生活面和知识面,不断积累人生的经验和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李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