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花开绿丛更红艳

作者:曹津源




  “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的是画家在绘画时不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挥洒,以突出画面上的某一形象。“花开绿丛色益红,月出薄云光更亮”,说的就是“渲染”的作用。把这种绘画技法移用到写作中,一般指两种情形:一是以“多”写“一”,泼墨铺陈。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二是旨在写甲,但不直接写甲,而是通过写乙、丙、丁等来写甲。上述“绿叶衬红”、“烘云托月”就属此类。“渲染”手法在文章中有特殊的表现力。
  请欣赏当代著名作家叶文玲的小说《伉俪曲》。
  
  伉俪曲
  叶文玲
  
  老头子太不像话了!
   她气得咬牙切齿,把世上所有诅咒的话都想了一遍,哪一句对他来说都不合适——不,哪一句都不够她解气,所以她想来想去,想到最后,还没拣出一句最中意的话来……
   老头子太气人了!
   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吗?星期天,他不休息,转呀转地,老在那医院里转;节假日,他去值班,说是“让年轻人好好玩一玩”;儿子结婚,一餐最简单的陪客饭,他只吃了一半;女儿出嫁半年了,他还说不清女婿的家在哪条街……
   这不,今年春节,全家大团圆,儿女们来拜年,独独缺少他这一家之长,连给孙女外孙分分“压岁钱”这件小事,也要“有请你这奶奶兼外婆一手包办”——哼,老没老样,六十多岁的人了,竟学会了嬉皮笑脸!……
   别看你挣一溜奖状,一面面镜框,谁稀罕!我看都不喜欢看!真的,不照这镜框倒罢了,一照,唉,年年是我这孤老婆子独个儿冷冷清清守门台!
   六十多岁的人了,拿我当小孩子哄着,买这个电戏匣子,说是为我;买这个电视机子,也说是为我,我一个怎舍得耗恁多的电?虽说那里头,看倒是好看,乐也挺逗乐,可我一个人跟谁乐去?想笑也没个对脸的!
   看,这元宵节他又不回来,和医院里的病人团圆哩!瞧这些菜,热了冷冷了热,元宵都冻成冰蛋蛋了!好好好,你眼中还有我这个老婆子?哼,不管他了!我来打开电戏匣子,听听电戏匣子唱一段,省得人气得牙疼!
   呀!怎是老头子的声音?他在和谁说话?电台的记者?哎呀呀,记者“睬……仿”他?嘿,你这个记者同志,你“睬”他做甚?你要“仿”他,将来你媳妇儿也要气死气活的!
   这个记者同志,你还尽夸他!“妙手回春”、“待病人胜亲人”?哎哎,我家这墙上挂的、写的,尽是这些话儿哩!莫不是你也来我家看过?可我怎么就不记得你?
   听听,老头子怎么回他的:“……我老伴呀,老说我是……哈哈……”
   这老头子,就是没记性!你说不上来?是忘了!哎,记者同志,你怎么不来问问我?我骂我那老头子呀,是个“有家的和尚”,你说对不对哩?
  
  赏析:
  这篇小说旨在歌颂一位老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质,但却没有让他出场,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的描写,而是巧妙地运用侧面渲染法,让“老婆子”冲破时空限制,从头至尾用深藏爱意和自豪的“气”、“怨”、“骂”作强烈的渲染,于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厚道幽默的“老头子”形象便生动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如果全文以正面直接描写为主,也许便会使“伉俪曲”缺少了些许情趣、温馨和韵味。具体来说,渲染手法大致有以下作用:
   一、营造特殊气氛。请读《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到一处买不是可以简洁点吗?非要写东、南、西、北四处吗?这就是有意渲染,写四句比写一句更能营造出征前紧张忙碌的气氛。
   二、凸显人物心理。再欣赏《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本来完全可以只写爷娘出城迎接,可诗歌偏要让姐姐弟弟全出场,又是穿花衣裳,又是杀猪宰羊,这也就是渲染。家里每个人悬着的心终于都放下来了,忧愁不安变为感激喜悦,这特殊的心情不都洋溢在这渲染文字之中了吗?
   三、突出文章主题。《口技》开篇交代表演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这些道具再次“亮相”:“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是以“物”作渲染,强调道具之简,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之高超;而《口技》中另两段文字“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则是以他人之行为反应作渲染,从另一个角度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这一主题。
  四、强化人物形象。高尔基的《海燕》在写暴风雨来前、逼近和降下时,都写到了乌云、雷声、狂风等景物——“乌云”由“聚集”、“越来越暗”到“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雷声”由“轰隆隆”、“轰响”到“震怒”,狂风一会儿“紧紧抱起一堆巨浪”,一会儿绝望地“狂吼”……这些反复渲染的景物描写构成了特殊的背景,把海燕这一矫健勇猛、乐观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塑造得格外高大感人。
  下面是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我的歌》。
  
  我的歌
  江苏如东中学 陈建辉
  
  秋风袭来,金色染黄了大地。枯叶在地上簌簌作响,浅吟低唱。我却无心吟唱……(以写景切入,以景物描写渲染惆怅低落的心境)
   我不善跑也不会跳,运动会上,我什么项目也没有参加。运动员们忙碌着,有的核对号码,有的试穿跑鞋,有的练习接棒,有的跑步热身……(用“有的……”句式渲染“忙碌”的具体情景)我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在那里干着急,眼巴巴地看着,看着……(“看着”反复使用,也是一种渲染)
   开幕式上,同学们身着彩装,欢快地舞蹈着。翩翩的舞姿,旋转的身躯,多变的舞步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动听的背景音乐和着掌声奏成一曲新的乐章。(排比。视觉和听觉结合着写,对“欢快地舞蹈”作渲染)这是他们的歌。(伏笔,也是悬念:写“他们的歌”,而不是“我的歌”)我望望手中的衣服,笑了笑,我只有给他们拿衣服的份儿。我小心地将每件衣服叠好,放进每个袋中,提着大包小包向运动员们跑去。我得给他们送衣服,不然,他们会着凉的。(“小心”、“叠”、“不然”表现责任心)
   田径场上,运动员们身姿矫健,如飞奔的骏马,似翱翔的雄鹰。他们竞争,他们奋斗,他们拼搏。我无暇观看人头攒动的跳高场,也无心关注跑道上飞奔的运动员,更无闲情了解哪些老师参加了接力赛(连用三个排比句渲染),因为手上拎着、手里捧着十几瓶矿泉水。我在绿茵场上来回奔跑,寻找我班的运动员。在哪里?在那里!我在人群中挤着,望着,穿行着,(具体渲染“奔跑”的情状)不顾布满汗水的额头,不管已经生泡的脚底。“耶——”操场上时不时地响起欢呼声与掌声,那是他们的歌,胜利的歌。(再设悬念:自己的歌呢)我扭了扭酸累的脖子,(真够累的)继续前行。
   大本营里,为数不多的同学正在做作业,看书。凌乱的课桌,杂乱的地面,使整个大本营一片狼藉。“能帮我扫下地吗?”劳动委员问道。刚想歇息一下的我,不得不答应。我便又忙碌开了。扶起倒地的桌椅,捡起地上的纸屑,拾起散落的课本。(用排比句渲染另一种“忙碌”)我有些晕了,秋日也变得焦灼起来,热辣辣的。(渲染秋日,旨在表现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焦躁)当我完成所有的工作后,我已经累得瘫软在桌上。我用力地呼吸,用力地舒展我的全身。胜利的运动员们唱着歌儿回来了。歌声嘹亮,响彻云霄。那是他们的歌,快乐的歌。我无心欣赏。(三写“他们的歌”,蓄势已足,悬念即将解开)
  我睡得正香,忽然有人拍了拍我。我睁开眼睛,是同学们。“谢谢你,帮我拿衣服,还叠得那么整齐。”“谢谢你给我提供的水。”“谢谢你把大本营打扫得这么干净。”(不是用“大家都感谢我”一笔带过,而是用三句话作渲染,言出由衷,照应上文)
  无数句“谢谢”将我包围了,我忽然明白了,这才是我的歌。(文意急转,点题)这是我用我的努力、我的责任换来的属于我自己的歌。原来,我的歌也可以这么美,这么让我如痴如醉……(揭示题旨,倾吐心曲,深化主题)
   点评: 怎样运用渲染手法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呢?又如何发挥渲染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一、要防止叙述苟简,“直奔主题”,学会运用渲染法强化某个事物或概念。有些同学作文时喜欢堆砌概念,需要多方展示概念的内涵时却一带带过,该详却略,用墨苟简,导致主题表现概念化。本文中运动员们的“忙碌”是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就连用四个“有的……”句作铺陈,以繁笔具体表现“忙碌”的各种表现,渲染紧张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文中写“欢快地舞蹈”、“‘我’的忙碌”、“无数句‘谢谢’”等也都用了渲染笔法,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二、要防止笔法单调,角度单一,学会运用渲染法描写人物或事件。有些同学作文时满足于直接地、正面地进行描写,对“花开绿丛色益红,月出薄云光更亮”这一艺术规律不善运用,以致于笔下的人物不够丰满生动,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情节也缺少波澜,不能吸引人。本文主体部分“开幕式上”、“田径场上”、“大本营里”都写的是“他们的歌”,看似离题很远,实际上它们都是用作渲染的“绿丛”、“薄云”,为的是使“花益红”、“月更亮”——突出“我的歌”的美丽——不计荣誉、默默无闻、尽力尽责、助人为乐的精神。渲染也构成了情节的波澜和跌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文章需要渲染时,要多用笔墨“画”好“绿叶”和“薄云”!
   三、用作渲染的,可以是景,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渲染的语言形式,则以排比、反复为主。这些都可以从本文中找到例证。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作家并没有多用渲染法,而是采用白描法,同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运用渲染法时一定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需要用时再用,运用也要适度,要防止拖沓冗长,散而无神。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