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意境清新 情景交融
作者:鲍亚民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⑤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⑥似吾乡。
注释:
①信马:听凭马随意而行。②野兴:对山野的游兴。③晚籁:指秋声。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⑥原树:原野上的树。
译文:
骑马穿行小山道,沿路菊花幽香显金黄,由着马缰悠悠荡,诗兴随着野景暗滋长。
万壑忽忽有声响,声里包含晚霞大自然,无数山峰寂无语,悄然耸立默默向斜阳。
棠梨叶被风吹落,落叶殷红片片胭脂色,荞麦花儿一时开,花开白雪阵阵悠然香。
什么事儿歌吟起,歌吟起后忽然添惆怅,村村桥桥原树木,蒙眬却似进了我家乡。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晚年被贬至黄州,世称王黄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长州知县、翰林学士等职,是宋初著名文学家,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他的诗风格清丽平易,在北宋诗坛颇有影响。著有《小畜集》。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傍晚的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诗人自己,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得出的;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颔联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在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颈联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怎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这首诗,对仗工整,意境清新。尤其“万壑有声含晚籁”一联,用字用意,堪称绝妙。“万壑有声”,声自何来?原来是晚籁,是大自然的秋声,所以虽然好像一片喧嚣,而实际上却是静到无以复加的。“数峰无语”,兀立斜阳下,把山峰写活了。好像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由于历尽沧桑,变得沉默了似的,沉默也就是他这时感情的最丰富也是最含蓄的表现。当然,物体无情,“无语立斜阳”,原是作者感情的移入,和他的怀乡之情是分不开的。而“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两句,一写叶,一写花;叶是落的,花是开的;叶的颜色红如胭脂,花的颜色白似霜雪;叶子有色,花儿带香。就这样,有叶有花,有开有落,有红有白,有色有香,短短两句,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意蕴!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层次,作者一开头就把我们引到山村野外,让我们和他一同游览,仿佛我们也是“信马悠悠”似的欣赏那野外的风光;然后是展开了晚籁、山峰、斜阳、棠梨叶、荞麦花的具体画面;最后从“村桥原树”引出怀乡的轻微的叹息。这样,景与情就交织在一起了。
思考题:
1.这首诗描写诗人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游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中间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看到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很像自己家乡的景物,联系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能归的感情。
2.诗人分别从声、形、色、香等不同角度,运用衬托(以动衬静)、拟人(数峰无语)、比喻(胭脂、白雪)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傍晚时分静穆而又多彩的山村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