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一个春日的下午

作者:席慕蓉




  很小的时候,在南京住过两年。有一次,有人给了我一块石头,圆圆润润的一小颗,乳黄色里带有一种透明的色泽,很漂亮。那年大概是五岁的我,非常喜欢它,走出走进都带着,把它叫做是“我的宝石”。
  有天傍晚,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天色已经很暗了,我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想把这颗石头抛出去,看看能不能把它找回来。于是,我把石头往我身后反抛出去了,石头就落在我身后的草丛里。奇怪的是,在抛出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开始后悔了,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很愚蠢的事,我一定找不回我的石头了。
  我果然再也没能找回那颗小石头。草并不长,草坪不算太大,可是正如我所预知的那样,尽管我仔细地翻寻了每一丛草根,搜遍了每一个它可能会在的角落,我始终没能再找回我的宝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能记得院子里那一种昏黄的暮色和那个孤独的小女孩儿在草丛里搜寻时的慌乱与悔恨的心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走过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事情,看过不少石头,家里也搜集了不少美丽的或者奇怪的矿石,但是,没有一颗可以替代,可以让我忘记我在五岁时丢失的那一颗。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它来,在我的心里,它的圆润和美丽实在是无法替代的了。尤其是因为过错是由我自己造成的,是我亲手把它抛弃的,所以,那样的憾恨总是无法弥补。也因此,那一颗小小的原本并不足为奇的石头,竟然真的变成了我心里的一颗宝石了。
  当然,有的时候,我也知道这一种执迷本身实在是很幼稚和很可笑的。不是吗?想一想,当年的我若是能在那个傍晚找回那颗石头,它在小小的五岁孩童的手里又能保留多久呢?还不是也会和那些早已被我毁坏、被我丢弃的童年时的玩具一样,彻彻底底地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一丝痕迹也不会留下来吗?事实不是就应该只是如此而已吗?
  可是,就是因为那天的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因此反而始终不会消失,始终停留在我的心里,变成了我心中最深处的一种模糊的憾恨,而它的形象也因为这一种憾恨的衬托反而变得更为清晰与美丽了。
  因此,得与失之间,实在是不能只依表面来衡量、来判断的了,不是吗?
  
  阅读训练:
  语言品味
  1.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失去了什么?拥有了什么?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说说你对“那一颗小小的原本并不足为奇的石头,竟然真的变成了我心里的一颗宝石了”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样的憾恨总是无法弥补”、“变成了我心中最深处的一种模糊的憾恨,而它的形象也因为这一种憾恨的衬托反而变得更为清晰与美丽了”。这几句话中三次出现“憾恨”一词,是否重复?它的多次出现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3.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为什么竟被“我”叫做“我的宝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宝石被抛弃,并且再也没有找回来,为此,作者始终牵挂和憾恨着。文章是如何描写这种牵挂和憾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5.细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生在春日下午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实践
  6.文章中的心理描写真实而且细腻,请自选一处,略作赏析,并学写一段自己心爱的东西丢失后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与失之间,实在是不能只依表面来衡量、来判断的了。”文章的结尾发人深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对得与失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良观设计)
  (记叙文阅读参考答案详见下)
  
  一个春日的下午
  1.作者失去的是“我的宝石”,拥有的是一份关于“宝石”的美丽、珍贵的记忆。可从两方面理解:宝石外形漂亮——圆圆润润,乳黄色里带有一种透明的色泽;心底的牵挂——由于一念之差抛出了宝石,再也没有找回来,“我”也搜集了不少美丽的或者奇怪的矿石,却仍然没有一颗可以替代它,这种刻骨铭心的牵挂和无法弥补的“憾恨”竟然使“失去”也可以变得如此美丽。2.这不是重复,而是巧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它的连用表达了作者遗憾、悔恨、内疚的感情。 3.因为这块普通的石头是圆圆润润的一小颗,乳黄色里带有一种透明的色泽,很漂亮。五岁的“我”,非常喜欢它,走出走进都带着,把它叫做是“我的宝石”。 4.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写这种牵挂和憾恨:一是寻找:“我仔细地翻寻了每一丛草根,搜遍了每一个它可能会在的角落。”二是牵挂不已:“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它来,在我的心里,它的圆润和美丽实在是无法替代的了。”三是深深地憾恨:“因为那天的我始终没能把它找回来,它因此反而始终不会消失,始终停留在我的心里,变成了我心中最深处的一种模糊的憾恨,而它的形象也因为这一种憾恨的衬托反而变得更为清晰与美丽了。” 5.春日的一个傍晚,“我”由于一念之差把一颗“宝石”抛了出去。后来任凭“我”怎么寻找,再也没有找到那颗“宝石”。 6.如文章第六段的心理描写,它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宝石的牵挂和刻骨铭心,为阐释得失一念间的哲理作了很好的铺垫;写失物时的心理活动略。 7.与其对无法挽回的“失去”耿耿于怀,不如将它幻化成心底美好的“拥有”;结合生活实践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