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忧虑·深思
作者:张宁宁
有资料表明,一位三年级的男生,从小上商店指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竟连洗脚时搬个小板凳,也要父母代劳。一次起床后,家长让他去倒尿盆,他倒掉三之一后又端了回来。父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居然回答:“都是我尿的呀?你们两个也尿了,各倒各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男生的心态已经自私到了何等地步!家长为了养育孩子,不求报答地日夜操劳,他们图什么?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就是为了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报效国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吗?本来嘛,孩子为父母做点儿事,分担一些困难,也算是本分。但是,有些被宠惯了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是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为自己做是应该的,而自己为父母做事则是恩赐。于是乎,对于父母交代的事情,不是讨价还价,就是各管各;不是借口逃避,就是逆反生厌。说到底,就是“私”字作怪!尤其让我们担心的是,像资料中的事例,在我们周边是那样的屡见不鲜。
突然想起一对母子的对话来——母亲买来儿子爱吃的花生。吃饭时,儿子边吃花生边看电视。母亲再三催促:“你别老吃花生,吃了连饭都吃不下,快去盛饭吃!”儿子被催得心里很烦,怏怏地起身去拿碗。母亲说:“帮我也盛一碗。”儿子说:“凭什么要我帮你盛饭?你自己没手啊?”母亲无言。
类似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举不胜举。可见,孩子的自私问题,已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忧患,它已经发展为普遍的、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为之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像这样自私的孩子长大以后,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会有什么益处?如果说,大家都用了尿盆、各倒各的做法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母亲为儿子买了爱吃的、而儿子却不肯帮母亲盛饭,这就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了。当然,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对待父母都如此自私,这就很难想象他会有一颗友爱的心,去无私地帮助别人。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时刻要与他人交往,倘若你连举手之劳的小事情都不愿为别人做,有谁会愿意与你交朋友呢?这样,当你寂寞、烦恼、痛苦、无助的时候,又有谁会愿意为你排忧解难呢?屠格涅夫曾经这么说道:“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是的,我们需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奉献,才是生命价值的计量单位,才是美好生活的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母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着毕生的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为了孩子们的良好教育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着全部精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有人都在牺牲自己的私利,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努力。在这样一个友爱、和谐的环境里,“自私”,显得多么可笑,多么可悲!
我们无意诋毁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之心,然而我们不得不反省,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孩子,也的的确确酿成了大错。孩子渐渐长大,理应教会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获得劳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助于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家长对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包办代替,点点滴滴的错误庇护不咎,看似微不足道,长此以往使得孩子形成“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从而滋生出“自私”的心理。
我们应该为父母们的“良苦用心”感到惋惜。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却是非常伤心的“各倒各的”、“凭什么要我帮你盛饭”。他们原本是希望有个像他们那样具有奉献精神、懂道理的好孩子的呀!如此这般的结果,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深思吗?
(指导教师 华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