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巧设“悬念”写出波折

作者:李 杰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悬念”,即作者有意识地不把人物命运、故事结局和盘托出,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美国有家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悬赏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小说。不少人都绞尽脑汁、提笔应征。结果有篇题为《三封电报》的小说获得了头奖。它是这样写的: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篇小说文字极短,连标点在内才155个字。然而它何以能夺魁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你看,全文三段,每段都有起伏。第一段,开篇交代巴布和其妻弟去非洲打猎,情节是顺向发展,读者也在想象着他们的收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巴布猎狮身死”,使读者随同伊莉薇娜的心一起震惊;第二段,悲痛的伊莉薇娜要求弟弟把丈夫的尸体运回家,以求再见一见亲爱的丈夫,情节又以顺向形势发展,读者的心也紧张地等待着一睹巴布血淋淋或残缺不全的尸体。不料,弟弟运来了一具庞大的狮尸,再次震惊尚未平息的读者,使读者心中再次掀起波澜;第三段,伊莉薇娜电告弟弟寄错了尸体,情节再次顺向发展。谁知弟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至此,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巴布是怎样被狮子所害的?弟弟佛莱特当时干什么去了?狮子是被谁打死的?这些,任凭读者去想象。
  这篇小说层层设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巧设“悬念”,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急切期待、关注的心理,以此达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中考作文中也有很多。如南京市中考作文《真没想到……》,有一位考生是这样设置悬念的:爷爷清晨出去了,吃早饭时,买回了一只暖壶。可是中午的时候,他像发现了什么似的,一放下饭碗就拿着暖壶出去了,是不是爷爷买回了一只漏暖壶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一会儿爷爷回来了,手上还拿着暖壶,脸上阴沉沉的,而且一回来就把暖壶锁到柜子里,“我”更糊涂了,是不是暖壶没换成呢?是否还与卖主吵了一顿呢?“我”问他,他又不说。第二天,天刚亮,爷爷一起床,就拿着那只暖壶出去了,显得挺认真、挺神秘的样子。吃早饭的时候,爷爷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手里还是拿着那只暖壶。“我”知道爷爷换到了一只好暖壶,可是爷爷的一段话,“我”真没有想到:“壶里有两百块钱,买回来后才知道的,昨天中午去还,卖主到县城进货去了,今天早上才还掉了!”原来如此呀,原来“我”的猜测都是误会呀!文章至此,才点明题目,化解误会,爷爷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文章,在中考评卷时,当然会赢得青睐。
  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常为文章写不出“新意”而苦恼,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平铺直叙,写得平平淡淡,看了开头就知道它的结尾,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克服这一弊端?从《三封电报》和《真没想到……》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这就是:对材料要认真分析,精心安排,刻意构思,“于无疑处生疑”,围绕中心,着意写出波折。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富有“新意”的佳作。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