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福星
作者:王轶星
顺子三年“困难时期”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上边有两个哥哥。他出生后父亲全然没有“喜得贵子”的感觉,反倒因增添人口而犯愁,坚持要送人,便起名“送子”。“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母亲含着泪一直紧抱着“送子”,一口米汤一口奶地喂着,好歹不让送。胡先生听说这事后,主动登门免费给“送子”算命。他说:“这孩子是个福星,养着吧,日后要跟着他享福呢!”还坚持让改“送子”为“顺子”。他临走得到一碗稀粥加一个鸡蛋的奖赏。
或许胡先生的这句话真起了作用,平时顺子母亲宁可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也要让顺子吃饱,有时还瞒着两个哥哥烧个山药、炒把黄豆贴补顺子。等到顺子八岁时,顺子妈力排众议,硬是把顺子送到学校,每星期攒几个鸡蛋卖了供顺子念书,一直到高中毕业。有几次一些好心的亲戚劝顺子母亲不要供他念书了,念完还得务农挣工分,不如攒钱给哥哥们娶媳妇,可顺子母亲只是一笑,她心里有个只有自己知道的企盼。
顺子念高中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毕业后自然回村务农。他锄草割麦什么农活都做过,因此也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性格。“文革”的阴霾散去,顺子的好事接踵而来。先是当了民办教师,又赶上恢复高考,考上了中专。再以后凭着自己的勤奋自修了大专,还入了党,在学校成了不大不小的领导,多次被评为县、市级模范教师,还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教学论文。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后来儿子也读了大学。
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顺子没忘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将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吃的穿的住的关心备至,若二老遇上头疼脑热,更是关心得无微不至。年过八旬的二老身体硬朗,一日三餐有酒有肉,看电视、聊天,整天乐呵呵的。乡亲们听说后非常羡慕,都说顺子父母跟着“福星”享福了。可顺子解释说,赶上好时代谁都是福星,有福没福还在于个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