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找回心灵的原野
作者:胡秀华
作家是睿智的,作品中折射出思辩的理性的光芒。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利益原则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并且逐渐深入骨髓。人们在为金钱利益奋力打拼的同时丢失了什么?是善良!作家小心地将它拾起,并透过现象剖析了人们的心理:富人们安装防盗门,是因为他们知道邪恶的存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为山区失学孩子募集学费,是因为人心中仍有善良;电视剧《渴望》风靡全国,是因为人们渴望善良。人们渴望善良,害怕失去善良,按理就会努力去保护善良,歌颂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可悲的是人们在安享善良的同时却在讥讽善良的人们!作家以一名纪录片导演的姿态对生活中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解剖,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毫无遮隐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让无助的善良人们感受到被理解后的亲切,让灵魂卑鄙者看后不寒而栗。这是鲍尔吉·原野作为一名成吉思汗的后裔所展现的敏锐与正直。
作家又是温和的,他用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要从善如流。
他将善良和邪恶比作两棵大树,正因为“邪恶之树茂盛,绿叶如盖,果实鲜艳。善良之树生长缓慢,不引人注目,有时没有果实”,所以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弃善从恶。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就在善良的人们因吃亏而无处申诉感到沮丧无助时,作者告诉我们“善良常常是无损失可言的”。“善良也有果实,那就是人性的纯粹和人性的辉煌”。“邪恶之树尽管疯长,但颓衰也过于迅速了。罂粟花不也是极美丽吗?然而消失得也迅速”。这箴言一般的语言怎能不让人感到振奋?作者心思细腻,感情真挚,他能照顾别人的感受,他知道读者这时最需要什么,于是给出这意蕴无穷的答案。然后,他又借助名人名言和凡人格言来给迷惘中的人们指明方向:让善良之树常青,让善良的生命永远散发出芳香。
这位从大漠风尘中走来的蒙古族汉子,笔法娴熟,没有一点矫饰做作,语言美妙如行云流水。他笔下倾情呼唤的人间美善,如一缕春风吹过人们的心田,让人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一片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