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说明文的命题角度和解读方法
作者:朱正连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回答。考生能结合各方法的自身特点来回答就更好了。比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列数据——从规模上说明;举例子——把抽象的事物介绍得具体浅显等等。
同学们可以在做具体练习时进行比较体会,做到熟练运用。
第五把钥匙:品味说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说明文也一样。阅读说明文也得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需要品味它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说明文由于其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表达方式上的说明性,语言和其他文体有相同之处,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科学”、“准确”、“严密”、“简洁”、“通俗”。
下面举些有代表性的语言考题作些分析指导。
1.2004年辽宁中考第16题:选文第3段“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一句中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这道题是说明文语言考题的传统题型。回答这种问题,一定要和命题者的“问”相对应。第一步先作“能”与“否”的判断回答,第二步再根据第一步的判断,阐述“能”与“不能”的理由。第二步的分析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加点词起什么作用;从两方面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用与不用的区别,也可以只分析一个方面);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性或科学性。
从本题来看,答案可以这样组织:加点词不能去掉。“很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去掉则表明月球就是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语言运用就不准确了。第二步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2.2004年江西《生物入侵者》第2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这类题的基础是考生对说明文语言基本特点的了解,不了解就无从下手,了解了就很好回答。这种题的难点在于举例。
如果你觉得某篇文章语言运用“准确”,那么,在找例子时,不要先找句子,要先找词,尤其是那些能表现作者说话留有余地的词语。比如,“可能”、“主要”、“大约”、“据说”、“之一”、“特殊”、“常常”等。找到了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摘下来,略作分析就行了。
3.2004年河北《走近森林》第12题:第7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这种题型不能简单地回答语言准确与否,它是要求考生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比较中来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回答这种题目,考生要先从词的意义、范围、程度等角度对两个词语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再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组织答案。比如本题,森林是不能使温室效应消失的,它只能吸收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因此不能改。
4.2004年大连市《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第15题:第3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种题型所问的问题看起来比较大,而且考生比较怕“作用”之类的问题,不知从何回答。其实这种题不难回答,我们先别管什么“作用”,就当一般的词语运用来分析,结合语境思考:这个词“用”与“不用”区别在哪儿,“不用”的分析不要考虑,“用”这个词语的好处就是答案。比如本题,“至少”是从最低限度来说明的,“作用”就是突出了一年内经济损失大。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说明文的语言题型是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不管哪种题型,回答问题一定要紧扣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常规题型为基础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命题者也会从文章的角度来设计考题,题型、考查内容等和其他文体一样,比如也有概括题等。所以,除了以上五把钥匙外,我们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换言之,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不要忘了结合其他文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说明文的问题,这样的话,考生就不会在说明文的阅读上失分了。
说明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文章的阅读分析题难度不会大,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熟练运用几把钥匙,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