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唐昕 > 绣女出阁 >


  第一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南宋宁宗年间——

  纺车边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只见她身着青色旧袄,一头浓密的黑发编成两条粗辫子,垂在身后。

  时逢隆冬,尽管她一双小手冻得通红,但纺纱织布的动作仍然利落,丝毫不见迟缓。

  织房的木门在这时被缓缓推开,走进一名妇人。

  “织儿,天这么冷,怎么不烧盆炭火,当心着凉。”

  妇人说完,轻咳了两声,微显病容的脸上有抹不去的担忧以及心疼。

  她何尝不知女儿是为了省用炭火,这才忍寒纺纱。

  妇人原为海南岛深山黎族人,在一次机缘巧合中结织一名中土男人,两人进结为夫妇,坐船回到中原,并在南粤生下一女,取名纱织。

  由于黎族妇女织造技术比中原先进而精巧,因此妇人在跟随丈夫迁返中原后,以织衣赚取微薄之资度日。

  三年前丈夫出海捕鱼遇上暴风,葬身大海,妇人悲恸之余,带着幼女四处流浪,最后落脚京师临安。

  临安城里不乏女红织娘,但妇人以其先进的织造技术再加上精美绝伦的绣工,很快便受到各阶层妇女的喜爱。

  由于工作繁重,常常日夜赶工,时日一久便累出病来。

  纱织瞧着娘亲担忧的神情,不由得撑起一抹浅笑,站起身来说道:“娘,织儿不冷,您别为我担心,瞧,布我已经织好,赶明儿个过染之后便可卖到布庄换点钱。”

  “辛苦你了,孩子。”妇人来到女儿面前,望着女儿小小的面孔,她不禁鼻头发酸。同龄的孩子有谁如她这般,必须为生计烦忧?

  “只要娘身子赶紧好起来,织儿累一点也无妨的。”

  妇人心下微微黯然,她们母女辛苦织布所得除了糊口之外,尚须时时到药铺为她抓药,有时甚至筹不出银子买药……都是她拖累了这孩子。

  纱织见娘亲沉默无语,于是开口又道:“娘,您先歇会儿,我到街上买点绣线回来,晚上咱们再一块儿赶绣刘夫人那十件织锦。”

  “那么你早去早回。”妇人取下环着颈项的围巾绕在女儿的肩颈上。

  她微微一笑,步出织房。

  大街上人来人往,天边虽然飘着细雪,却未阻挠人们出门办年货的好兴致。

  纱织算了算,再过五日就到腊尾,然而家中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办年货。

  从小到大,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五岁时在南粤,那一年父亲渔获丰收,是她惟一一次享受到满桌鸡鸭鱼肉,甚至有压岁钱可拿……

  那种一家团聚的幸福,她至今难忘。

  蓦地,一阵冷风挟着飞雪扫来,纱织但觉脸上湿凉一片,心头一愕,分不清脸上是雪还是泪。

  她苦涩一笑,抹去颊上湿意,转入街角的布铺。

  店家杨二见到她就露出笑容。“青花布可织妥?”

  纱织点点头,“过两天就可以交货。”

  “你娘的身子好吗?”杨二又问,脸上有掩不住的关切。

  纱织半垂首,轻声回道:“这几天娘感染了风寒,又犯咳。”

  “看过大夫了没?”

  “没。”纱织的声音更小了。

  光是这简单一字,杨二便了然于胸,于是他取过—些碎银交到她手里。“这点钱先拿去抓药,回头我收了铺再去看看她。”

  纱织很快的瞧了杨二一眼,“谢谢杨老板。”

  “叫我杨大叔就成,不必生分。”杨二讨好的说道。

  打从他头一回见到纱织她娘秦氏,对她就十分具有好感,并萌生娶妻之念。

  他前年死了妻子,鳏夫一个,有多少人想为他说媒,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惟独对秦氏倾心,这也算是缘分吧!

  纱织年纪虽小,却隐约感到杨二对她与一般客人不同,尽管心底不愿承情,却迫于生活而不得不接受。

  杨二见她不语,于是问道:“你今日来是想买点什么吗?”

  “绣线。”

  “这些都是新货,你先拿去用吧!”杨二拉开一旁的抽屉取过七、八种绣线。

  “可是……”

  “别可是了,绣线的钱等过两天你交货时再扣就好。”杨二将绣线装入木盒,塞人她怀里。

  纱织微微垂首,轻轻地说了句:“谢谢。”她顿了下,又开口:“那么我回去了。”

  “记得去抓药。”杨二提醒她。

  “嗯。”纱织应了声,走出布铺。

  这时雪下得更大,官道上开始积雪。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