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陶陶 > 喜上加喜 >
四十一


  后记


  唉!再度陷入赶稿的噩梦,对编辑姚姚真是不好意思。

  这本《喜上加喜》是上一本《喜上眉梢》的姐妹作,所以,某些场景在时间上是交集的,这是陶陶第一次写女大男小的故事。

  前一阵子姐弟恋似乎是个讨论焦点,不过,这倒不是陶陶写这本书的动机,之前就曾经想过要写这样的题材,不过,男女主角年龄的差距实在是个难题,若是差太多,觉得挺怪,可若是差个一、两岁,好像又似有若无,所以最后定了四岁,不过想想,这样的差距,好像也是无关痛痒。

  而且,后来发现这本书的焦点反而不在年龄上,而是在男主角的个性上,说到这儿,陶陶就不禁要叹口气,每次写到一半,剧情及人物的走向都不是陶陶所能控制的,有时总会和自己事先想的落差很大,因为到最后,反而都是自己让主角的个性拖着走,而不是自己在控制主角。

  原是要让男女主角在“年龄”上有所争执,可最后发现根本没办法深入探讨,因为,隋曜琰是个感情强烈又我行我素的人,他根本不会在意所谓年龄的差距;而喜福起初虽是在意,可自她接受隋曜琰的感情后,这好像也不重要了,唉~~他们全都背离我当初的设定。

  这本书里,前三章是隋曜琰八至十三岁的故事,后七章则是十六到十八岁的故事,算是很年轻的男主角,希望读者看了不会觉得不适应。

  宋代的法定婚龄沿袭唐制(严格来说是承袭唐玄宗以后的制度),男十五,女十三以上,不过,司马光在《书仪》中,把男女婚龄各提高一岁,朱熹也采《书仪》之说,男十六至三十,女十四至二十岁。

  所以,虽然男主角以现代角度来看是小了些,不过在古代,他已届娶妻之龄,大家看书的时候,希望能以古代的角度来看,这样或许就不会觉得太奇怪了。

  对了!这次套书的主题是“那华”,所以,也应该来说一下才是,当初陶陶听到要写套书时,表情是一阵茫然,我还同编辑丽秋说:

  “可是,我现在写的这本书是喜乐的系列作,怎么跟那华搭?而且,那华又是什么?”

  “什么都可以啊!有形的、无形的,是人不是人都没关系,只要能促进男女主角的感情,不管是拉线人、媒人都可以。”

  这解释让陶陶的脑袋呈现一片空白,天啊!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可写起来可是难呀!

  朋友听了,还在一旁出馊主意说:“这简单,不然这样好了,每一场你都让男主角或女主角说一句:‘那’我叫小‘华’来。”

  “啊?什么?”陶陶大叫一声。“什么小华?”

  “哎哟!随便嘛!看是要丫环叫小华还是长工叫小华都行,人名嘛!”

  拜托!什么“那”我叫小“华”来?又不是白痴造句法,听了差点没晕!

  为了这个“那华”,陶陶真是绞尽脑汁,因为喜福的故事早已想好,要在原架构中插一个“那华”还真是为难啊!

  不过,最后总算是写出来了,希望读者不会觉得不恰当才好。

  呵~~好累喔!陶陶该去睡了,下次聊,拜拜!

  对了,新年快乐!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