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百科 作者:孟德
百戏




  百戏是一台节目的总称,包括杂技、魔术、武术、滑稽、音乐、舞蹈等。

  百戏一词,出于汉代。汉代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中都提到百戏,而且有大段的文字描写百戏的表演情况。

  从汉代到隋、唐的百戏表演,一般是由国家组织,规模相当大。李尤描写的平乐观前那一次百戏表演,先是武术(角抵、举鼎等)和杂耍(弄丸、走索等)表演,然后是歌舞马戏。舞台上马上搭起巍峨的高山,冈峦重叠,山上草木葱茏,长满了朱草灵芝。演员们化妆成各路神仙,也有的化妆成虎豹熊罴,嬉戏歌舞,鼓瑟吹篪。化妆成娥皇女英的女演员坐在山上歌唱,声音纾徐清亮;化妆成仙人洪涯的演员身穿羽毛织成的衣裳站在那里指挥。一曲未完,朵朵白云飘过,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在重楼上,有人滚动大石,就像轰轰隆隆的雷声。这时,一只由演员装扮的长八十丈的巨兽跑进场中,表演鱼龙曼衍之戏,还有演员装扮的熊虎搏攫,猿猴登攀,怪兽大鸟在场中跑来跑去,白象舞动着长鼻,大鱼变化成龙。此外,还有水人弄蛇、吞刀吐火的表演。然后,表演了带有戏剧情节的杀虎不成,反而被虎所食的《东海黄公》。最后,由百匹骏马拖着的戏车进场,车上插着高高的木竿,少年演员在百尺竿上上下翻飞,表演着各种惊险的动作。

  南北朝时期,这种百戏表演以寺院最盛。

  隋代的百戏规模也非常大。每年正月万国来朝,正月十五日于长安端门外、建国门内置戏场,绵亘八里,表演从早到晚不停,参加表演的艺人达三万余人。大业六年(610),各国国主亲自来朝,贡献文物,又“于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者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隋书·音乐志》)。以后每年都要举行这样规模的演出。

  唐代百戏的最大特点,一是增加了许多来自西域的内容,一是出现了许多有很强戏剧成分的节目,如《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子》《苏幕遮》《兰陵王》《苏中郎》《神白马》《凤归云》《麦秀两歧》《钵头》《参军戏》等。

  宋代百戏的最大特点是走向民间,转入勾栏瓦肆中表演,内容和形式又有很大发展,表演细目有一百多种,包括音乐性很强的吹弹、讴唱、唱赚、叫声、嘌唱、诸宫调、小唱、鼓子词、陶真、杂剧等。

  元代以后,各种节目多有自己的名目,百戏的称呼就很少用到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