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经许多音乐家的精雕细琢,这首乐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该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的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向我们提示了音乐所描写的景色。它们分别是:引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引子。由琵琶、箫、筝等乐器演奏。琵琶使用弹挑、轮指等手法,在同一音上重复,速度由慢而快,模仿了江楼上阵阵低沉的鼓声。
江楼钟鼓。由箫、筝奏出轻巧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写得十分细腻。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由丝竹乐奏出,它是全曲的基础,旋律优美如歌、委婉动听。
月上东山。乐曲的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是乐曲的第一变奏,旋律又向上引发,给人以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明月升空的美丽景致。
风回曲水。曲调在层层下旋后又回升,旋律线有起有落,音乐热情流畅,表现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繁星闪闪、五光十色的意境。这是乐曲的第二变奏。
花影层叠。这是乐曲的第三变奏。这段音乐摘取了主题中的个别动机,作动机的模进发展。这时琵琶突然加快奏出十六分音符的短音和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像阵阵春风吹皱一江春水。
水云深际。这是乐曲的第四变奏。旋律由中音区转入低音区,显示一定的厚度和宽度,使人们联想起浊浪推涌、连绵起伏、水天一色、云水苍茫的寥廓意境。接着,洞箫演奏一系列后半拍打音的旋律,好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这段不同音域不同音色构成的对比,展现了一望无际的江面景色,使全曲的情绪从优美转入广阔。
渔歌唱晚。这是乐曲的第五个变奏。这段音乐很有特色,它在歌唱性的旋律中使用休止前半拍的手法,而休止部分又用打击乐器(木鱼)鼓击节奏,犹如白帆点点、渔人晚归、一唱众和,显得风趣生动。
洄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六个变奏。琵琶演奏的一连串模进音型的短句,速度不断加快。接着,乐队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
桡鸣远濑。“桡”即划船用的桨。“濑”是流得很急的水。这是第七变奏,音乐好似双桨划动而泛起的层层波浪,渔船正从远方驶来。
欸乃归舟。这是第八个变奏。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乐器由少而多,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的意境。
尾声。琵琶、低胡等奏出悠扬、徐缓、抒情的旋律,前后呼应,结束全曲。整个结尾,音乐缥缈悠长,好似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