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在头脑发热年代写发热文章

作者:袁 鹰





  我们刚送走了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带来辉煌胜利的一九五八年。一九五八年,是我们历史上空前灿烂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的工农业主要产品钢、煤、机床、粮食、棉花的产量,不是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而是百分之几十地增长。我们创造了世界罕有的速度。这一年,在亚洲东部广阔的土地上,出现了一轮初升的太阳——人民公社,只经过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我国广大的农村除了个别地区以外,遍地树起了人民公社的鲜艳夺目的红旗。这一年,六千万人参加了炼钢的行列,热火朝天,餐风饮露,响亮地完成了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提前把一○七○万吨钢拿到手。这一年,我们在每个战线上都有火箭一样的速度向前飞跃。这一年,我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共产主义风格大大发扬……
  在另外几篇文章里,这一类的语句,比比皆是:
  当严寒的风雪呼啸着的季节,人们就说过:大跃进的年代没有冬天。果然,在工厂、矿山,人们丝毫没有停过脚步,在农村,积肥备耕的战鼓敲个不歇,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迎来了又送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如今,春潮汹涌,万马奔腾,红旗招展,群情振奋,上下一心,左右逢源,正形成一个轰轰烈烈大搞增产节约的局面。(《春潮汹涌》,1959年4月)
  最近一个时期,光从报纸上看,确确实实显示了在全国范围内社会主义跃进高潮的无限美妙的景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也使人心潮起伏,振奋不已。
  看吧,甘肃决心苦战三年改变全省面貌;广东澄海县争取十年内亩产二千七百三十五斤;河南舞阳县先锋社三年治山规划,四十天就完成。……这些只是随手拈来的几个例子,如果仔细看看报纸,真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不仅是眼睛上,而且是思想上、心理上,每天都感到赶不上新形势了。
  张张报纸上都是“大跃进”、“比干劲”、“快马加鞭”、“力争上游”的字样。这一片千军万马奋勇前进的脚步声,合成了一曲庄严雄壮的交响乐;这一片气势磅礴的干劲,组成了规模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图景……
  (《好大喜功和小试锋芒》,1959年春节)
  1958年秋天,报上几乎天天都有“放高产卫星”的报道。天津郊区某大队亩产十万斤水稻的“卫星”震惊全国,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文艺部全体人员由部主任袁水拍带领乘火车去参观这个“新生事物”,只见那块高产田密不通风,为防止过密造成腐烂,在田埂上放了多架吹风机,向稻田里吹风。大家看了,嘴上说“这倒是新鲜事”,心里却都认为是弄虚作假。我爱人的机关也组织干部去天津参观这个大队,同去的有一位同事的老母亲,老人家一看就直说“完全是骗人,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那几年我出差到外地,也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大跃进”年代给老百姓造成的种种艰难困苦,说大话的浮夸风更是比比皆是。1959年5月,我陪同朝鲜新闻代表团访问四川,在成都郊区某县一个生产大队部,朝鲜同志看到门口高悬“××红专大学”招牌,十分诧异地问:“这是大学?”摇头表示不明白,他们心里一定想到这怎么能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或者平壤的金日成大学是一回事?我当然知道那只是一间向社员作政治宣传、传播农业技术的屋子,根本不是什么大学。至于百货公司没有多少商品,橱窗空空,想买点特产都找不到,更是随处可见。1960年到浙江富阳八一大队,正遇中秋节,大队食堂给我们的菜就是一碗煮芋头,这已经是照顾我们“北京客人”的佳肴了。第二年春天到京郊怀柔县汤河口,大队食堂中午每人只吃到两只窝头和一碗盐水煮大葱,食堂优待我们,每人给一大碗堆尖的大葱,而我们三个人一起只吃了小半碗。看到老百姓家徒四壁,面有菜色,小孩个个骨瘦如柴,我们心里都很难受,但是,一写到笔下,就必定走了样。上面这类虚张声势、空洞浮夸的文字,在那几年的文章里时时可见,它们都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杂志上,有的还在版面占有显著地位,当时不免有点沾沾自喜,自以为努力完成一件宣传任务,为“三面红旗”擂鼓助威。今天再来摘录的时候,却只有脸红心跳,有点像一个小偷。小偷乘你不备,摸了你的钱包、手表,我们这种从事报纸工作的人,却是依仗读者对报纸刊物的信任,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读者说了那么多大话、空话、假话,还以为是在向他们介绍大好形势,鼓舞人们的斗志,歌颂群众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用现在时髦话是“高唱主旋律”。冷静想一想,却是加入了刘少奇同志批评的“人民日报要负一半责任”的行列,辜负了读者的信任,对他们犯有罪责。《人民日报》和共产党领导的报纸刊物,历来在群众心目中都占有很高的位置,中国老百姓有相信党报党刊的传统,凡是报上说的,大多都被认为是党的声音。党的号召一般都是深信不疑的。
  然而,读者毕竟不是傻子,不是随随便便就听凭愚弄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大白话,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从亲身实践中明白报上讲的并不全是事实,甚至完全不是事实,就不再轻信盲从了。1958年冬天,我有一次从武汉回北京,在火车硬席卧铺车厢,听到下铺两位中年干部模样的乘客在议论。火车夜过河南大地,铁路两旁一片红光闪闪,大约连夜摆开大炼钢铁的战场。这两位乘客从窗外的情景,谈到近日在省报上看到一篇报道那里各行各业大炼钢铁的通讯,以内行的口吻很不以为然,认为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一位摇摇头说:“报上总是吹,吹,把蚂蚁都能吹成大象。”另一位说:“碰到这种文章,我只有一个办法:不看,也不信。”前一位又说:“你不信,有人信呀,这不明明是害人吗?”过了一会,他又叹口气说:“其实也不能全怪报纸,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样的大事,报纸自己能做得了主吗?”我躺在上铺,静听他们的尖锐批评,面红耳赤,不敢发一言,那个尴尬场面,到今天还记得很清楚。撇开报纸上常见的那些按宣传需要编写的所谓“读者热烈反应”、“大家一致认为”……这才是人民群众对那个发热年代舆论导向最真实的反应、最公允的评价,短短几句话,抵得上万语千言。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
  (责任编辑 李 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