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黄克诚:“我这个人是敢讲真话的”

作者:王贵胜





  黄克诚一生因讲真话被多次批判、多次罢官,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始终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到了晚年,黄克诚在被罢免20年复出后,更是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敢于捍卫真理的巨大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坦诚地讲出自己的真话。
  1980年11月,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我们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黄克诚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毛泽东的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处理,20年后,他能够以公正的态度评价毛泽东,使许多人深为感动和敬佩,他的这番话也说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心声。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始终把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最核心的一条”,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反复强调:“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邓小平特别强调:“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人都正确,只有一人犯错误。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由此可见,邓小平和黄克诚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黄克诚在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时,敢于突破一些历史禁区和思想禁区,讲别人都不敢讲的真话。特别是他对林彪的评价,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历史背景下,确实需要超人的政治勇气。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请黄克诚审定。他读完条目后对秘书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如果说熟悉林彪的人,我现在算是一个,也只有我这样的人说话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林彪也是整我的,但我还是要说他一些好话。”黄克诚让秘书把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有关同志召集在一起,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你们要学司马迁,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我军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实。”黄克诚用历史事实客观地评价林彪:“我这个人是敢讲真话的。现在我也要说林彪几句。他和我早就认识了,井冈山会师就见到了他。以后我们分了合、合了分,有不少的接触。在红军时期,朱毛手下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大的是红四军。据我了解,林彪有指挥能力,算得上一员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林彪生前我这么说,林彪死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黄克诚说了红军时期,又说抗日战争,再说进军东北。他说:“林彪在东北是有很大贡献的。去东北的时候,大概只有10万人,进关时有120万部队,这不能说没有他的功劳。如果我们说林彪是个不会打仗的人,只有鬼才信。辽沈战役,他的功劳不能抹掉,也是抹不掉的。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他是东北地区和部队的主要领导人,这历史功绩不能抹掉。”“建国以后,军队授衔,那是经过毛主席、经过许多同志反复考虑、权衡,才评出十大元帅,国内外都知道。如果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也难令人置信。”有人提醒黄克诚,“文革”中林彪可是整过你的呀!的确,黄克诚被批斗时,给林彪写过一封信,希望林彪就一些知情的事说一句公道话,然而林彪不但没有为他说话,反而加重了对黄克诚的批判。黄克诚说:“不管他怎么对我,反正我是要公道地对他。”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有多少人屈从于权威、屈从于淫威,最终选择了说假话,真话几乎成了遥远的绝响。黄克诚作为一个“死不悔改”的直言者,终生与真话为伍,终生与真理为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写的人。1949年10月,黄克诚曾为一位死难者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综观黄克诚的一生,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为真话而生存,为真理而斗争,从来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也从来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逝世。他的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挽联写得恰如其分,黄克诚确实当之无愧,应该永恒地雕刻在他的墓碑上。
  (作者系总后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吴 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