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新闻,备受折磨的“真实”

作者:杨克现





  之后,国内各个分社也都纷纷检查了三年来类似的错误。在新疆,我们分社领导授命我筹办一个“错误稿件展览会”。我立即想到了自己那篇木垒县粮食增产的消息。想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愿意认错,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痛苦与悔恨,为分社年轻记者增加一些免疫力,为自己赎回一份罪责。
  当然,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我想的更多的是:我们党的新闻战线,何以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整体地失职的严重情况和原因。
  这是个难以回答即使在几十年、百年之后也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作为与资产阶级新闻相对立,我们一贯把维护新闻的完全真实视为无产阶级党性根本原则的新闻队伍,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八个,几乎是整体地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理智,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五风”,不曾有任何公开的抵抗与揭发,反而充当了上上下下那些唱着高调、自觉和不自觉的“假大空”“官员们”的“驯服工具”!?
  探究这样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地处边陲,知之不多,只能存疑,难以解惑。仅仅是办一个“错误稿件展览会”,在这种展览会上,凡属错误稿件,每篇都加以评析,连同原稿一律上墙。重在吸取教训,不追究个人责任,不出几天,展览会就“胜利”开幕了。总的看法是,新疆分社三年来发出的稿件,大部分都能经得起检查,错误稿件只是一少部分。分社无论是在农业、钢铁,都不曾向全国发过一颗“卫星”。当然,大家都明白,这一切是和新疆自治区党委,特别是王恩茂书记遇事慎重稳进,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分不开的。(王恩茂说:“没有‘卫星’你放什么!”)
  展览会上,惟一激起波澜的是《新疆水利工地温暖如春》一稿。这篇稿件刊登于去年初冬《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重要地位,因为目标显著又严重夸大失实,曾经遭到水利工地干部群众来信抗议,这在新疆分社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调出记者原稿上墙公布,才发现那些夸大失实,过分渲染的字句,大多出自我们分社社长程——人称“老将军”的手笔。程是战争年代的老记者,看上去豁达大度,全然一笑置之。麻烦的是他的妻子程素,她是分社党支部书记,竟然怒气冲冲前来找我算账,说是不应该公布老将军的改稿,我只好以社长并没有说什么回敬了她,安慰她说,不追究责任,也不上报总社和自治区党委,她方息怒,不再说话。所以,直到第二年夏天,我调往陕西分社以后,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是我,为我们新疆分社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重在教育的展览会。
  谁知,以后的情况证明我料事有误。一年后,这次“错误稿件展览会”主办人的我却变成了反对高产卫星,也就是反对大跃进的一个有力证据。这正是八届十中全会大抓阶级斗争的目标指向。再加上我被揭发出的还有:对于那些逃荒讨饭的人民公社社员的命运的同情;又听到过一些贫下中农对于共产党、对党的领导人的错误有所非议,便构成了绵延到“文化大革命”中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严重罪行。于是我一下跌入了黑暗的深渊,无以自拔。
  我重新受到折磨,我辩白我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也没有反对毛主席,重重的折磨却熬不到头。直到被革命群众“解放”,结论上还挂着政治问题,我不得不负罪工作,又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路线占据统治地位时,重新作了结论,才最终从心灵的折磨中走了出来。这之间,时间又过去了8年。
  遗憾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三年,不知道是否因为报道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太忙,新闻战线竟未能顾及本身的拨乱反正,坐失良机,以至于在改革开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今天,新闻的真实还时不时地受到各种折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要求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唐人杜牧有云: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不过,我还是相信:我们将全心全意为人民视为崇高的党的新闻战线,一定会走过这种怪圈。这样的道理,这样的教训,千古都是一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