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回 劫法场兰英逃命 降罪责大君辞朝

 




  且说杨开胜来到王兰英身旁,看见王兰英已经昏迷不醒。王兰英也已经一百来岁,她被绑在刑桩之上,烈日蒸晒,心中气苦,被折磨得昏迷过去。杨开胜以为王兰英已经死了,吓得哭叫起来:

  “六奶奶!六奶奶!你死得好苦呀!我一定替你报仇!”

  杨开胜边哭叫,边推王兰英。其实王兰英只是昏迷了过去,被他这一叫一推,缓解过来,看见杨开胜站在身边,忙说:“孩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杨开胜一看,大喜,忙说:“六奶奶!我已经劫了法场,咱们快走。”说着就拔出宝剑,挑断绑绳。

  王兰英说:“孩子!京城之中,到处是护京军队,咱们逃不出去,再把你的性命搭上,怎么值得?你快一个人逃命去吧!”

  杨开胜不由分说,把王兰英背在背上,又用绳子绑在自己身上,然后翻身上马,冲出法场。

  且说魏全忠大腿流血,又故意弄得盔歪甲斜,骑马来到午门,下得马来,一瘸一拐,上了金殿,跪下叩头:“我主万岁!可了不得了!臣奉旨正在法场监斩王兰英,眼看三声炮响.就要开刀,忽然来了一匹快马,马上一个黑脸大汉,手使挥铁点钢枪,‘来劫法场。微臣和他战在一起,无奈来人武艺高强,没有三合,臣就被他大枪扎伤。御林军和刽子手也被他杀散。还请陛下速速派人前去保护法场。”

  哲宗皇帝一听,就知道魏全忠是有意要放王兰英,就问:“罪犯王兰英现在如何?”

  魏全忠论“微臣战败时,王兰英尚被绑在法场,现在如何就不知道了。”

  哲宗想要降罪魏全忠,可是他战败带伤,又没有证据说人是他放的,倘若降罪,恐怕群臣不服。只好说“起过一边,下去裹伤去吧!”

  魏全忠叩头谢恩,下殿去了。

  哲宗往左右一看,看见右殿将军刘化。心想:刘化和老杨家过去不睦,派他去追赶王兰英,或不致再把她放走。于是叫了一声:“右殿将军刘化听旨!”

  刘化急忙上前跪倒,说:“臣刘化在此!”

  哲宗说:“朕命你带领御林军,火速追赶劫法场之人,把钦犯王兰英逮回!”

  刘化听了,心中犯难:刚才听魏全忠说劫法场的黑脸大汉本领高强,再加上王兰英是女中豪杰,自己去了,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可是圣上有旨,又不敢不遵。只好硬着头皮,说了一声:“臣领旨!”

  哲宗说:“火速下殿去追赶逃犯!”

  刘化跪地不起,说:“臣尚有一事,请圣上裁夺!”

  哲宗不耐烦地说:“快讲!”

  刘化说:“请圣上下旨,准臣调动护京大军,封闭四门,免得王兰英逃出城去!”

  “哲宗说:“准你调动护京大军,火速下殿前去追赶。”

  刘化领旨,出了午门,一方面命人去护京大帅衙门调兵,一方面带领御林军追赶杨开胜、王兰英。

  且说杨开胜背着王兰英,骑在马上,正在急急忙忙往前奔跑,就听后边追兵一片声喊。时间不大,追兵就把他们追上了。刘化胆怯,不敢上前接战,就命军兵上前包围。这么一来,杨开胜跑起来就容易多了。

  杨开胜双手托枪,催马往外突围。军兵们挨着死、碰着亡,不大工夫,就让他杀出一条血路,闯出重围。

  刘化一看,这可不行。要让他们跑了,我回去怎么交旨。于是,一方面命军兵在后紧追,一方面紧催战马,赶上杨开胜,和他战在一起。开始几个回合,由于刘化心怯,杨开胜又是拼命,所以打了个平手。但是,杨开胜赶路回来,没有休息就去救人,身上又背着一百多斤,厮杀了半天,已经精疲力竭,怎么能战胜刘化。

  刘化和杨开胜战了几个回合以后,感到杨开胜也不过如此,去了怯意,越杀越勇。

  杨开胜心想:我可不能恋战,逃出城去为要。于是猛扎一枪,刘化向后一闪,杨开胜藉机会磨转马头就跑。刘化拍马紧迫。

  杨开胜打打跑跑,看看来到西城门内,很快就可以跑出城去,后边刘化又已追上,缠住他猛打。

  杨开胜这时已经力不从心,身上三处带伤。刘化的大槊带着风声,直在杨开胜的前后左右飞舞。杨开胜心想:六奶奶!我是已经尽了全力,实在救您不出去了。

  正在杨开胜迭遇险情的时候,从旁边一条大街,转出来三匹战马,马上有三员老将。杨开胜一看,长叹—声:“噌!这一回我和六奶奶的性命休矣!”

  来的这三员老将,俱都顶盔贯甲,年纪都在五十多岁。头前这一位头戴乌金盔、身穿乌金甲,面似锅底,两手托一对人面乌金锤;后面那两员老将,每人手托一秆大枪。从这三人的穿戴来看,都是王爷的身分。头一个是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第二个是汝南王郑顺,第三个是平南王高捷。这三位王爷都为朝廷立过汗马功劳。这老哥仨怎么到这里来了呢?

  原来这老哥仨都爱喝一怀,三个人轮流作东,经常聚会。这一天都在忠孝王府聚会,忽听家将来报,说:“朝廷要杀镇朝侯王兰英,让天波杨府杨开胜劫法场救了出来,现在皇上派兵追捕,听说城门都关了。”这老哥儿仨一听,马上放下酒杯,略一商量,就各自披挂整齐,骑战马出了王府,命人打探,说杨开胜和追兵正在西门以内厮杀。所以这老哥儿仨催战马就来了。

  呼延豹的战马跑在前边,他边打马边喊:“钦犯往哪里跑,俺呼延豹来也!”

  这时杨开胜打马在前边跑,后边刘化看看追上,举起他的大槊,一槊打下。就在这千钧—发之际,呼延豹战马跑到,他边喊:“钦犯往哪里跑!”一边让过杨开胜的战马,举双锤架住了刘化的大槊。

  刘化一看是忠孝王呼延豹,心中有点害怕,他刚耍问呼延豹是怎么回班?呼延豹却抢在头里说话了:“刘化!你为什么把皇上的钦犯放走?却用大槊来打本王?”

  刘化一听,吓了一跳,忙说:“呼延王爷!您这么说我可担待不起!”

  呼延豹说:“怎么?你还想抵赖吗?”

  没等刘化说话,郑顺和高捷在后边说了:“他抵赖不了,是他把钦犯放走了。呼延王爷上前一拦,刘化就用大槊打呼延王爷!”

  呼延豹说:“高贤弟!他放了钦犯,咱们不能放,你快前去追赶,别让他逃出西门。”

  高捷一听就会意了,这是比我把他们送出西门,就说:“对!他放咱追,不能让他逃出西门。”说着一拍马追杨开胜去了。

  这里呼延豹和郑顺拦住刘化,故意和他纠缠。呼延豹说:“刘化!你放了钦犯我不管。你打我一槊,我可不能让你。”

  刘化忙说:“找的王爷!我哪敢打你,我是打杨开胜。”

  呼延豹说:“这就不对了,你的大槊明明是往我头上打来,怎么说是打杨开胜呢?多子郑王爷在旁边看见了,要不然我还不冤枉死啊!”

  郑顺说:“对呀!我看得清清楚楚,你不追杨开胜,把大槊往呼延王爷头上打;多亏呼延王爷本领高强,要不然早让你一槊打死了。”

  刘化说:“啊呀!我冤枉呀!”

  呼延豹说:“你可真鬼头,你打了人还喊冤枉!”

  按下他们在这里纠缠不表。

  且说高捷恐怕杨开胜出不了西门,所以打马急追。看看来到西门,前边不远就是杨开胜。他这里心中正在盘算,西门肯定已经关闭,我怎么才能把城门赚开,把杨开胜放走?忽然看见在西门洞里有一匹高头大马,马上一员大将威风凛凛,手提一把大刀,在那里把守。这员大将不是别人,乃是镇京大帅魏良臣,朗良臣原在杨世翰的部下为将。他能做到镇京大帅也是杨家的保举。高捷当然知道这些。他看见魏良臣在这里把守,知道王兰英和杨开胜已能逃出京城,就把心放宽了。

  原来镇京大帅魏良臣在帅府接到刘化部下的传言,听说是杨开胜劫法场,救了王兰英,他就知道杨开胜得走西门逃走。于是传令部署各城门关闭,然后他飞马来到西门。把守西门的将官要关闭西城门,魏良臣说:“不用关城,有本帅在此,还怕捉拿不住逃犯?”守城将官自然不敢违抗。

  且说杨开胜背着王兰英,飞马来到西城门。他看前边有魏大帅拦截,后边有高王爷追赴,心说:这一回可逃不了啦。他拍马来到魏大帅马前,托枪冲魏大帅扎去。魏良臣向旁边一闪,虚晃一刀,说:“大胆杨开胜,不许出城。”杨开胜本想:来到西门,就是插翅也难飞出城去,等他看见魏良臣虚晃一刀,并没有真正拦他,于是打马向前冲,竟然出了西门。

  魏良臣和高捷在后边追出城来,虚声高喊:“饮犯往哪里逃,快决下马就缚!”制造声势。这一位大帅,一位王爷,等于把杨开胜护送出城。他们眼看杨开胜纵马如飞,跑得远了,这才回城。魏大帅说道.“逃犯已经跑远,追赶不上了。高王爷!你说对不对!”

  高捷忙说:“一点不错!我们追赶不及,竟让他们逃走了。”

  魏大帅吩咐:“关闭城门,没有本帅将令,谁也不许出城。”守门将士齐声答应:“是!”魏良臣巡察四门去了不提。

  且说高捷打马回来,看见呼延豹和郑顺还在和刘化纠缠,就说:“禀呼延王爷!我追赶到西门,和魏大帅一起前堵后追,谁知杨开胜拼命死战,终于让他冲出城去了。”

  呼延豹一听,已经放心,遂说:“刘化!这一回你遂了心愿了。你把杨开胜放跑,抗旨不理。我和你上殿面君。”

  三位王爷,一位将军,吵吵嚷嚷回到午门。这时哲宗等待抓回王兰英,还没有退朝。这一群人上得金殿,刘化急忙上前跪倒,口称“万岁!”

  哲宗问:“刘将军!可曾把王兰英和劫法场的罪犯抓获?”

  刘化跪爬半步说:“启奏万岁,王兰英和劫法场的罪犯逃走了。”

  哲宗说:“如何逃走的?”

  刘化刚要启奏,呼延豹跪倒说:“启奏万岁!是刘化放走的。”

  刘化听了,叩头如捣蒜,说:“万岁爷!微臣冤枉!”

  呼延豹说:“你有什么冤枉?我主万岁!今天,郑顺、高捷和我在我家里聚会,忽然家将来报,说皇上钦犯逃跑。我们为了给万岁爷分忧,就披挂骑马出来,正遇见杨开胜背着王兰英逃跑。我上前拦阻,谁知刘化不追逃犯,却举起大槊朝我打来,要不是我的手快,举锤架开,我早已在他槊下作鬼了。郑顺、高捷在旁全都看见了。”

  郑顺、高捷忙上前跪倒:“我主万岁1忠孝王说的没错,我们二人是见证!”

  刘化一听,更害怕了,忙又跪爬半步,直叫:“万岁饶命!”

  哲宋皇帝心里也明白,刘化和老杨家不睦,他决不会把杨开胜和王兰英放走。但是刘化拿不出证人哲宗也知呼延豹和郑顺、高捷三个人,亲密无间,但是他们说的有鼻子有眼,刘化竟然无法反驳。哲宗无奈,只好说:“呼延豹、郑顺、高捷三位王兄,你们下殿去叫”呼延豹说:“万岁爷!我们帮万岁爷捉拿逃犯,有功没有?”哲宗只好敷衍说:“有功!有功!”呼延豹还要再说,郑顺忙在后边拉他的衣襟,呼延豹明白言多必失,于是和郑顺、高捷三人跪倒谢恩,下殿而去。

  哲宗又对刘化说:“你也下殿去吧!”刘化知道不再对他追究,也忙谢思而去。

  哲宗考虑:王兰英污辱先皇、殴打太子该杀。如今她就是被人劫了法场,逃出京城,也不能就此罢休。于是,传旨命刑部拟定文书,广传天下各府州县,命他们拘捕钦犯王兰英和抢劫法场罪犯杨开胜。

  考虑天波杨府出了如此逆事,也不能轻易放过。但杨家八代都对朝廷有功,也不能处分过重。最后哲宗传旨:罚天波府众寡妇太太三年不得领俸银。同时,命人将先皇御赐“无佞天波府”的大牌匾暂且摘去,待抓获王兰英,明正典刑之后,再把牌匾挂上。

  圣旨传到天波府,佘老太君和众寡妇接旨之后,俱都感到不平。明明是皇王太子跑到杨府来肆意胡闹,天子却只字不提,而王兰英反倒落了个污辱先皇的罪名,还要斩首。若不是杨开胜舍命把她救走,如今恐怕早已身首异处了。现在没有斩了王兰英,反倒怪罪起天波府的众寡妇,每人罚俸三年。这还不算,还要摘去先皇御赐“无佞天波府”的牌匾。皇上竟然如此不讲道理,众寡妇一个个七嘴八舌,都要上殿面君去讲理。

  余太君把手一摆,说了一声:“媳妇们!大家不要烦躁不安,各自回房歇息。一切事情,自有我来处理。”

  众寡妇听了,不敢多言,当即各自散去。

  且说这几天来,佘太君把自己关在房内,茶不思,饭不想,坐不稳,立不安,她把老杨家保宋以来的前前后后,风风雨雨,颠过来倒过去地想了三天,最后下了决心,把几辈寡妇叫到上房她的居室,非常严肃地说:“媳妇们!咱们来自山南海北,归到老杨家来。跟随老杨家,为宋朝天子东挡西杀,南征北讨,保得大宋朝天下太平。可是,我们老杨家的男将们,有的战死疆场,有的亡在边关,到如今只剩下我们这一干寡妇。虽然如此,我们仍然是忠心耿耿,从无怨言。不科我们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本来是我们有理,却变成我们有罪。如今不光王兰英逃亡在外,性命朝不保夕,而且还摘掉我们多少爷们用性命换来的“无佞天波府”的先皇御赐牌匾。我反复思考了三天三夜,如今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

  众寡妇道:“老祖用您就说吧,走什么路我们全都跟着。就是赴汤蹈火,我们也绝不后退。”

  佘太君说:“媳妇们!这条路并不是让你们去厮杀,这条路乃是辞朝,保住全忠全孝之路。”

  众寡妇急问:“老太君!怎么个全忠全孝呢?”

  太君说:“看起来咱们老杨家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当今皇上今天听信馋言,不顾老杨家对朝廷的汗马功劳,要杀王兰英,明天就可能听信馋言要杀老杨家另外的人。现在急流勇退,咱们老杨家还能保住忠于朝廷的名声。辞朝乃是全忠。”

  “这一次辞朝之后,咱们全家老少均回西宁老家。咱们叶落归根,到西宁守住老杨家的祖坟,迫念老杨家祖先的风范,以后再设法把山后火塘寨的坟墓都迂回西宁,咱们慎终追远,时刻不忘老杨家的祖圳。这就是全孝。媳妇们,你们想想我说的对吗?”

  众寡妇一片声说:“对!老祖宗想得周到,我们愿跟随老祖宗一起回西宁。”

  佘太君说:“好,既然大家都同意,咱们就先作准备,然后在适当时候,再行辞朝。”

  众媳妇们说:“悉听名祖宗调度!”

  佘太君说:“既然如此,穆桂英,你过来!”

  穆桂英忙到前边,问,“太君有何吩咐,孙媳自当照办。”

  佘太君说:“咱们要回西宁,须得有人去打前站。第一,须得事先把吃住安排妥贴,要不然,我们回去,免不了会手忙脚乱,惹人耻笑;“第二,咱们西宁的祖坟,虽然每年都派人回去修缮、添土,但是这一次是我们全家回去,到得西宁后,必须祭祖,所以也得安排妥贴。

  “桂英,命你带排风,再领五十名家将去打前站,把上述两件事情办好。你可能办到?”

  穆桂英忙说:“老祖宗放心,孙媳一定办妥。”

  佘太君说:“桂英!排风!你们把这两件事办老之后,就到陕西凤翔府等侯我们,在那里也把全家的食住安排好。”

  穆桂英和杨排风齐声答应:“是!”

  当天,杨排风亲自挑选了五十名既老成、又能干的家将,整顿好了行装。第二天五更即饱餐早饭,拜别佘太君和众长辈,出了杨府。

  穆挂英和杨排风在府门之外上了战马。她们临行之前,不由得抬头看了看天波府的门楼,眼里含着一股热泪,心中存着一片惜别之情。

  天波府乃是宋太祖赵匡胤感念杨继业老令公父子为保大宋建立的功勋而修建的,虽不如皇宫大内雄伟壮观,却也修建得楼台亭阁,应有尽有。穆桂英和杨排风都在这府内住过数十年。现在要舍此他去,依依惜别之情甚浓。

  穆桂英和杨排风带着五十名家将去了之后,佘太君就在修写辞王表章,然后上朝里给了哲宗皇帝。

  哲宗皇市接了佘太君的辞工表章,看过之后,知道糸太君要辞王他去,乃是因为王兰英的事情,心情不畅。他想,不要看你杨门只剩下了女将,可我也不能放你们走。有你杨家在朝,可以给我支撑半边天下。于是就把表章留下不发,也不表示态度,就象没有那回事儿一样。

  佘太君第一道辞王表章上去,等了几天,没有消息,于是又写了第二道辞王表。哲宗仍然没有表态。佘太君又写了第三道辞王表章。等了几天,仍然没有下文。

  佘太君一连上了三道辞王表章,天子都没有表态,太君想:看那意思不愿意放我老杨家离开朝廷,还有一点君臣之义。虽然如此,我也不能继续留在朝内。伴君如伴虎,没准儿什么时候,你又听别人一面之词,我老杨家可受不了。你不放我走,我也要去。

  这一天正是三月十四,到了晚上,佘太君把全家老少都叫到上房,告诉众寡妇说:“媳妇们!明天乃是三月十五,天子和满朝文武要到太庙给本朝历代天子的龙牌上香。我要到太庙,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在历代天子龙牌之前,坚决辞朝。天子无奈,一定会应允。柴郡主、张金定、李翠屏,你们今天晚上全家都要动毛收拾细软之物,装好车辆。然后把你们各自的官服叠好,摆正,上附各人的姓名,连同金印,俱都送到二堂。等到明天五更,你们就带领车辆,出西门到十里长亭等候我。我到太庙辞朝之后,即去和你们会合出发。”

  这些寡妇太太们听了老太君的话,知道是太君狠了心,非走不可啦,于是全都回到自己房中,收拾细软衣物和金银财宝。车辆不够,又派人到外边雇用。这—晚上全府的上下人等,俱都没有睡觉,装好车辆。

  等到三月十五天明之后,在杨府门前大小车辆有一百多辆,小轿有三十多顶,还有家将们骑的马匹,摆出去足有一里多地。

  余太君命令张金定和八姐、九妹:“你们带领全家人等,出发到十里长亭等待。”

  张金定等答应出发不提。

  且说佘太君乘轿来到午门,下轿之后,由两名丫环搀扶;杨彩风下马,跟在佘太君身后保护,上了金殿。

  这时,金殿之上,哲宗皇帝升坐宝座。满朝文武,侍立两旁。

  佘太君急忙上前施礼,并说:“佘赛花参见我皇万岁!万万岁!”

  哲宗皇帝忙说:“太君平身,一旁赐座。”太君说:“谢座!”

  这时,哲宗皇帝看着佘太君感到诧异。他想:佘太君以前上朝,仅都是穿戴凤冠霞帔。她穿的袍服名叫万寿袍,乃前皇所赐,她手拿的龙头拐杖,也是前皇所赠。她手持龙头拐杖上殿,可以见皇上不跪。今天太君却改了打扮,只见她雪白的头发绾成发髻,黄续子包头,身穿一般的百寿袍,也就是说今天太君穿的乃是便服。再看在太君的左边那名丫环,手里提着一个包袱,右边那么丫环,代太君拿着龙头拐杖。往太君身后观看,站着一名小姐,—身短打扮。

  哲宗虽然感到诧异,但由于要到太庙去进香,就没有细问,说:“太君!今天乃是参拜太庙之日,太君偌大年纪,还想着去参拜先皇灵位,有劳了!”

  太君忙站起问答:“参拜太庙,乃臣应该应分。”

  哲宗说:“好!大家俱已到齐,我们就起身吧!”

  当时的太庙,修在宫内御花园中,皇上下殿上了车辇,其余文武百官俱都步行,时间不大就到了太庙。进到大殿之中,只见正中,供奉着先皇的灵牌,第一位就是太祖赵匡胤,第二位乃是太宗赵匡义,第三位是真宗赵恒,下边乃是四帝、五帝、六帝,六个牌位。哲宗皇帝首先进香,其次是各家王爷、侯爷,再其次才是五府六部的官员,俱各进香参拜完毕。佘太君站在大殿正中想起了往事,不禁百感交集,珠泪盈眶。她想:当年赵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坐殿,建立了大宋。后来河东刘三造反,宋朝无人可敌,三道旨意,把我杨家请进汴梁。当时金刀杨令公杨继业带着七郎八虎八个儿子,平定了河东,二下南唐;大辽又和大宋作对,杨六郎镇三关,杨宗保征西,杨文广征南,十二女将征西,杨怀玉扫北,杨世瀚锤镇里维国。我老杨家世代保宋,创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但是,我老杨家,代代都被奸臣陷害,如今杨府只剩下众位女将,却又太子出来和杨府作冰才落得发皇榜海捕王兰英,罚年俸摘除御赐匾。想到伤心处,老太君不由得泪流满面。口个不说,心中默念:先皇啊,先皇!非是老臣我保国不到底,实乃是事不得已,我才来辞别先皇之灵,上表辞王,还望先皇在天有灵,不要苛责老臣。想到这里,太君擦干眼泪,转过身来,面冲哲宗跪倒,口称:“我皇万岁!老臣我有本章上奏。”

  哲宗更感诧异,忙说:“太君,今天乃是太庙进香,老太君有本,还是回到金殿再说吧!”

  余太君跪地不起,从袖口中拿出一份表章,双手捧上,说:“还望万岁恩施格外,一览老臣的表章。”

  哲宗无奈,只好把表章打开观看,原来是第四道辞王表。哲宗览毕,说:“老太君!你乃我宋朝开国老臣,年轻之际,南征北战,铠甲披在身,南北扫烟尘,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如今您老人家上了年纪,应该在京城亨荣华,受富贵,想不到您却要辞朝回归故里。朕已接到您三道辞王表,我都末准。这是第四道道王表了,朕我是依然不能允准呀!老太君,现在为先皇灵位进香已毕,您还是回府休息去吧!”

  佘太君听哲宗如此言语,心说:我今天是去意已决,岂是你几句话可以打发走的?大君在天子面前,跪而不起。说:“我主万岁!非是老田我固执辞朝,实在是我杨府现在但剩女将,而且全都老弱不堪。一旦朝廷有事,老杨家已是无能为力。如再赖在京城,吃拿朝廷俸银,已是无功受禄,老身全家寝食不安。还求主公恩准,放老臣全家去吧!”

  哲宗皇帝已从太君话中听出不满,但是,他也考虑;倘若真准太君辞朝,诚恐;第一,在京城引起骚动。因为京城呼、杨、郑、高四家,俱是开国元勋,一向荣辱与共.朕前要杀王兰英,继之摘掉无佞天波府的牌匾,现在再准其辞朝,恐怕呼、郑、高三家不满;第二,倘若朝廷一旦有事,杨府虽都是年迈寡妇,却仍然成名素著,是朝廷的依赖。所以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不准太君辞朝。

  佘太君心想,我是去意已决,全家都己离去,如今皇上执意不准辞朝,这可怎么办?难道还能把全家人等再从十里长亭招回来不成。佘太君急火上攻,她已是百余岁人,一口气上不来,就感到脑袋一昏使向后晕倒。两名丫环和杨彩风急忙在后扶住,让太君坐在地上,轻轻呼叫捶揉。

  满朝文武官员看见太君晕倒,俱都围过来观看,呼唤。

  哲宗皇上一看,也感到心中难过。忙跪在太君面前,口中不住念叨:“老太君!你看这是怎么说的,你们杨家为朝廷屡立战功,朕实乃舍不得你们离去呀!想不到老太君竞然如此想不开,急得昏了过去。这便如何是好?”

  要知佘太君性命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