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金奕殿包公献良策 校军场狄龙逞神威

 




  书中交代。北宋天圣元年,当朝宰相冠准寇平仲病故湖南衡阳州,享年六十三岁。根据他生前的功绩,仁宗皇帝追封他为“莱国公,。后人称他“寇莱公”。与此同时,又荫封他的儿子寇叔业为礼部侍郎,官居从二品。这寇叔业才气平平,只考中过举人,年已四十,也没捞上个进士。若按正常扶序,他熬白头发熬掉牙,也熬不到二品官。依仗老爹打下落础,后人乘凉,他才位列朝班。对此,寇叔业感激涕零,又战战兢兢,唯恐能力不行,误了国家大事。可是,同僚们却说:寇侍郎远见卓识,办公得当。那些大主考们瞎了眼睛,这样的才子,早就该点他进士!其实,同僚们只看表面,不知内里。寇叔业确实不行,每逢重大的公事,他都回家与儿子商童,只要按儿子的主意办,事事无不得体。

  寇叔业的儿子名叫寇成,不论是外貌、才气、能力,甚至语言,都有其祖寇准的遗风。这孩子十九岁那年就考中进士,金殿御考后又中了二名榜眼,如今在翰林院效力,任五品编修。翰林院是藏龙卧虎之地,历朝考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都得先入翰林院,初任五品、七品,少者三年,多者十年,只要外放,最小也是二品大员。所以人们都说:翰林乃宰相之苗。

  却说仁宗皇帝,自从寇准死后,他十分怀念,又十分惋惜,他知道寇叔业天分不高,所以对寇成格外喜爱。为了培养这个少年榜眼,由他亲自主持仪式,令寇成拜新任丞相包拯为师,希望包拯带好徒弟,为国家造就一代栋梁。

  包拯是谁?他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北宋名臣包公包青天!

  此人生于真宗咸平二年,原籍安徽卢州合肥县小包村。二十三岁时考中第十七名进士。初人翰林院,四年之后,外放监察御史,官拜正二品。他为官清廉,办事明断,执法严格,不拘私情。朝野称他“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仁宗即位后,深知他的贤名,提升他为枢密院副使、龙图阁大学士、兼任首都开封府府尹。一人三职,位险权高,包公不负圣望,为国为民办了许多有益的大事。当时,只要一提“包龙图”,妇孺诊知,无人不浇。

  寇准病逝之后,根据资历和地位,本该由枢密院正使文彦博晋升大承相。可是文大人很有自知之明,他向仁宗请奏:自己年事己高,才气有限,当个枢密院正使就很吃力了,若晋相位,力不从心。为此,极力保奏包拯,希望皇上破格重用。其实,仁宗很想用包拯,只怕元老们不服。有了首席元老文彦博的举荐,皇上解除了顾虑,当即拜包公入相。

  论爵位,朝廷有王有公,论权力,丞相乃第一大臣了。包公运用自己的权力,使国家步入正轨。

  且说一个月之前,包公的母亲封氏老夫人病故了。按当时礼节,做儿子的得守孝三年。可是大丞相日理万机,离不开朝政。仁宗只准假三个月,让他回归原籍处理丧事。如今,李青造反,必须请回丞相商讨对策。为此,皇帝传旨,令包公还朝。谁料传旨官刚走了两天,就返回金股:“万岁,包相爷正往回走,我们在京东二百里碰上了……”

  “速传包爱卿上殿。”“参拜万岁。”包公见驾。“臣奉旨回家治丧,得知李青造反,不敢滞留,特来禀奏。”

  “是了。”仁宗点头。“你回安徽治丧,李青也在安徽造反。既然近在咫尺,包爱卿必定将此案查清,快快详细奏来。”

  “万岁容禀。”包公确实心细,回家治丧期间,不忘国事,将李青的来历基本查清。

  原来,南唐太子李仙来在秦飞鸿的保护下流落民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生死存亡,无法认定。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李青绝对不是太子李仙来的嫡系传人!

  却说南唐第一代皇帝名叫李异,自称是大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在武则天称帝时,他的一位远祖还当过什么王爷。隔了几十辈,大唐国也灭亡了,李异早已成为平民。他三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徐温。根据继父的建议,李异更名徐知浩。第二年,母亲又生了个男孩,取名徐知江。这同母异父的小哥俩有个共同爱好:不喜读书,专门练武。

  乱世出英雄,徐知浩四十岁时,当了江南吴国大元帅,执掌了兵权。又过了几年,他把软弱无能的吴国皇帝杨溥杀死了,自立为王,建立后唐天下。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徐知浩恢复祖姓,仍叫李异。这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他又传旨:令自己同母异父之弟徐知江也改挽姓名,叫作“李昌”。这就强人所难了,因为徐知江是徐温的亲子呀。怎奈圣旨大如天,徐知江只扞遵从。既然他改名李昌,儿一徐珍也得改名叫李珍,就连刚会走路的小孙子徐炎也得叫李炎了。从此,徐家绝种,满门李姓。几经枪桑,这些人物早已件古。到了宋仁宗时代,就连李炎的儿子李方正都死了,唯有李方正的儿子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他就是如今的反王李青!

  若论根基,李青应该是徐温的后代。可是,百余年前改为李姓,又是皇帝钦踢,社会上也就承认了,他家人也自称是南唐苗裔。

  李青确实非凡,他天分极高,十来岁的时候就显示出超人的聪慧。有些事情,大人预料不到的,他都能预料到。记性又特别好,读书的时候,先生念一遍,他就会背诵,并且过目不忘。乡亲们称他“神童”。更为出奇的是,有一天他放学归来,大雨瓢泼。李青站在一裸古松下避雨,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当人们寻找他时,发现树顶.上盘着一条大青蛇。这条青蛇昂首吐信,罩在李青头上。按说,这是自然现象,又属巧合。可是古人迷信,硬说青蛇是条青龙,乃李青的真魂出窍。从此,老年人对他毕恭毕敬,孩子们都叫他“小妖”!

  李青成人之后,自命不凡。他觉得:自己既是南唐皇家苗裔,又是青龙下界,理应闯出一番天下。于是,他白天读兵书,晚上学武艺,一晃二十余年,文武艺业皆有造就。人们不再叫他“小妖”,而称“老妖”。李青对这个称谓十分满意:“我就是‘老妖’,搅得宋室江山不得安宁!”

  要说怪,世界上确有怪事!李青家住寿州双庙村,村口有一片汪洋大水,取名瓦片湖。湖中盛产鱼虾,当地居民,多以打渔为业。这年夏天,李青也驾着一叶渔舟,在瓦片湖上撒出银网。待他收网时,发现网中除了鱼虾,还有一个古瓷瓶。这瓷瓶非常高贵,绝作民间俗物。瓶口被白胶泥封得很严,看样还经过烧炼。胶泥、瓷瓶连成一体。若想打开,除非摔碎。瓷瓶的分量极重,最少也有十几斤,里边装的什么呢?众说纷纭,实难猜测。

  李青回到家中,天天观看瓷瓶,过了三个月,他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把乡里、县里的头面人物全部请来,当众敲碎瓷瓶,查看内幕。原来,瓶中装满金沙,质地优良,光华闪烁。另外还有一个信封,信封正面写着四句话:

  无力报先皇,御诗付汪洋。

  拾者从天命,凭此兴后唐!

  信封中装着一首诗,正是唐后主李煜所作的那首《谒金门》!

  这首诗怎么会落迸瓦片湖呢?就连编书人也说不清楚。暂作假设:秦飞鸿背着小太子李仙来、揣着那首御诗,逃出扬州行宫,却无去处。由于小太子生母韩妃是寿州人,她娘家老爹又是寿州大将军,秦飞鸿便背着小太子寿州寻亲。可能是寻亲不遇,也可能是韩家人惧怕宋皇,不敢收留,再不就是李仙来太小,受惊吓而亡,反正逼得秦飞鸿走投无路。他从行宫出来的时候,拿了几件古玩,包括那瓷瓶,又抓了几把金沙,当路费使用。于是,他把那首御诗装进瓶中,为了增加重量,使瓷瓶沉底,他又装入金沙,封死瓶口,扔进寿州城边的瓦片湖。这些经过,编书人都不知道,只是作个推理。看官若觉得不合适,就自行分析去吧。但结论必须统一,那就是:李煜的御诗,落在李青的手中!

  闲话带过,供人一笑。

  且说李青得到李煜的御诗,立刻精神百倍。心中暗想:天助我也!于是,他制造舆论:自己乃李仙来的嫡亲长子,并有御诗为凭证。何况又是青龙星下界,奉天命兴后唐、灭宋朝!历代王朝,为了有号召力,都搞封建迷信。李青也不例外。舆论先行,次年举旗造反,这时,他己经四十三岁了。

  看官,对于历史事件,都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自从大宋立国以来,连年征杀不断。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先是平了五代十国,统一了中原。后来太宗赵光义即位,又与辽国大交兵,直到真宗初年,才见太平。老百姓喘息未定,西夏又反了。多亏平西王狄青为国苦战,西夏才暂时退兵。仁宗即位之后,在两代贤相寇准、包拯的治理厂,国家初见繁荣。如今,民心思定,厌恶杀伐,更害怕国家分裂,再现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在这种大背景下,李青造反,割据一方,无疑是股逆流,受害者必定是百姓。为此,宋室讨伐李青、维护国家统一,很有进步意义。民众是拥护的,朝廷正义大臣更是赞成!

  评书讲究一个“评”字,可以评论大物、评论,事件,却不能评得太多,评多了,影响故事进展。下面还是书归正传。

  且说包示相尽自己所知,将李青的状况奏明当朝:“万岁,据臣在安徽调查,李青手下有大兵六万,已经攻下九城,势力还在扩张。养患如养虎,对此叛首,应尽早讨伐。”

  “包卿所奏甚是。讨伐李青:势若燃眉。兵部尚书王爱卿听旨。”

  “臣在。”兵部尚书王古达四于多岁,有勇有谋,是位忠良大臣。他按照仁宗的要求,一一典奏:“陛下,全国兵力共有四百余万,分布在各省。边关杨元帅统兵最多,号称八十万,近年来自然减员六万,尚未补充,实有七十四万。|奇+_+书*_*网|西睡定边关有兵三十万……”

  “嗐!”皇上心想:王兵部处处都好,就是太谬嗦。“帘外兵马,不必多说了。京师养兵状况如何?快奏朕知。”

  “这……”王尚书十分为难。因为太师庞文明令规定:京师兵马,由兵部左侍郎黄文炳直接掌握,不准王尚书插手。如今皇上问下来了,怎么回答呢?

  太师庞文见王尚书犹豫,唯恐他道出真情,连忙奏道:“王尚书统辖全国兵力,京兵具体事宜,还是让黄侍郎察奏吧。”

  黄文炳是庞文的外甥,又是亲信。他当时说:“万岁,京兵共有十三万六千人。因为近年来战争不多,兵器、马匹都很充足。”

  仁宗也知道庞、黄两家的关系,冲着庞娘娘,睁一眼、闭一服。明知侍郎夺了尚书权,一也不愿挑破。包公是负贵全面的,对这事很看不惯:“黄侍郎,京兵虽属具体事宜,你也要随时向王尚书报告!”

  “是,是。”黄文炳可不敢惹“阎罗包老”。皇上调合:“王尚书、黄侍郎,京中三品以上的武将,能调动儿员?”

  “十员八员均可调动。只是……”黄文烦看了看庞文。“只是调将容易,难选帅才呀。”“黄侍郎所奏极是。”王尚书赞成。

  包公也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近年无战事,那些品级高的将领们年纪大了,又养尊处优,让他们挂帅印,难操胜券。太师庞文一见众人为难,觉得火候已到,该自己说话了。为什么呢?原来内中有段隐情。

  李青足智多谋,他树起反旗,攻下安徽九城之后,也知道宋朝不会善罢甘休。为了养足兵马,以力再战,他派好细给当朝太师庞文送来黄金三千两,并且提出两个要求:第一,请庞太师运用手中的权力,阻止大宋发兵讨伐。第二,如果阻止不住,就请庞太师派一名心腹挂帅。只要宋军溃败,再增黄金七千两。

  李青确有韬略。他知庞文贪婪无厌,先用三千两铺路,再用七千金“钓鱼”,双管齐下,果见功效。庞文懂得:阻止发兵造不可能了,只要照第二条办事,选派自已心腹,挂帅掌权。

  “万岁,”庞文上跪,“国家有难,老臣寝食不安。这几天连连思虑,倒选中了一名元帅。此人出马,必报凯旋!”

  “噢?”仁宗对庞文并不是很信任的。对他举荐的元帅,也不很放心。“庞爱卿,不知你保举何人挂帅?”

  “提起此人,名望不大。却有实才。他的父亲黄文灿,生前曾任五城兵马使,死后追封二品副将。这人名叫黄飞彪,外号花刀手,现任兵部五品都统。若论家门,黄飞彪是老臣的外孙。老臣内举不避亲,只知为国荐贤,望万岁破格重用!”

  “黄飞彪多大年纪了”“血气方刚,二十四岁。”

  “胡闹!”仁宗生气,暗想:什么黄飞彪呀?名望小、职务小、年龄小,一点威信都没有,派他挂帅,不但难灭李青,好一条小命得搭里。“庞太师,二十四岁,太年轻了!”

  “万岁,”庞文不急。“汝南王郑世雄、东平王高锦、平西王狄青倒是有把子年岁,他们敢挂帅吗?”老贼这话有点犯损,朝中的三位老王爷加到一块,足够二百岁,当然不能亲征了。尤其是郑王、高王,全靠着祖宗那项“铁帽子”才继承的王位,本身并没什么功劳,更没什么大能耐,听着老贼的讽刺,只得干生气,没话说。平西王狄青就不同了,他是老八王赵德芳的内侄、少八王赵璧的表弟,也算皇亲,年轻的时候,曾挂帅征讨西夏,为国家立过十大汗马的功劳。当然了,光凭军功是不能封王的。杨家将军功多高?余太君、穆桂英也不过是个“无佞侯”、“浑天侯”,至于三关大帅杨宗保,为国家守边十余年,却连个“侯爵”也没捞到。狄青是皇亲加军功,才受封平西王。朝中四大王:八贤王、汝南王、东平王、平西王,狄青排在最后,本领却是最高的。此时,狄王爷听庞文说三道四,再也忍无可忍:“陛下,庞太师言之有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改人。臣等年迈,已成废物,应该推出小将为国效力了。庞太师内举不避亲,推荐他外孙黄飞彪挂帅。老臣应该向他学习,也来个内举不避亲,我没有外孙,却有两个犬子。长子狄龙,外号铁棍震八方;次子狄虎,外号神枪手。他二人都己年近三旬,武功还说得过去。老臣推举狄龙挂帅,狄虎可任正印先锋!”

  得,狄王爷一呕气,不但抢帅印,连先锋官一块抢!兵部尚书王古达满面喜悦:“万岁,狄王爷所奏甚是。大太保狄龙现任兵部参将,二太保狄虎现任兵部游击,臣对他二人非常熟悉,两位太保不仅易格端正,手中兵器更有万夫不挡之勇……”

  庞文冷笑:“王尚书,照你这么说,我外孙黄飞彪是天下头号笨蛋了?”

  包丞相一皱眉头:这哪像金銮殿呀?简直成大车店了!他把大黑睑在下一拉:“各位大人,你等不必争吵,本相倒有个主意。庞太师也罢,狄王爷也罢,你们举荐的人都不算数。从古至今,都以武科场挑选元帅,咱也采取这种作法,三天以后,大校场比武夺魁。荣获全胜者,再由本相亲自考试文才。文武兼备者,再向万岁推存,请圣意最后裁决。”

  “好计策,好主张!”仁宗首先赞同。皇上发话了,谁还敢反扰?“妆南王郑爱卿、东平王高爱卿,朕令你二人为监考官,每人带领五百名羽林军,负责校场安全。三天之后,正式比武。”

  “臣遵旨。”郑、高二王有身份,有年岁,他们当监考官最合适了。

  三天过去,大校场布置完毕。校场的东、西两侧高搭看台,两位监考官各踞一方。南边是大门,供武士们出人。北边有个大席棚,里面摆着九张方桌,八名书吏负责挂号,另有一位是挂号棚大主管,年龄不高,名气不小,他就是先丞相寇准的孙子,现丞相包公的门徒,翰林院五品编修,榜眼寇成。

  按说,挂号棚主管不是官员,只算公差,不该由堂堂傍眼、翰林担任。可是寇成跟二立监考官再三要求,说什么想开眼界。郑王、高王无奈,只得同意。反正这个差事无关紧要,派谁都行。其实,寇成有白己的打算。他想,爷爷寇准是文官,当年随同杨六郎扫北,大战辽邦,英名不朽,这次李青造反,如果元帅的人选合适,自已应该跟着溜达一趟,不图彪名青史,也为国家立功。他这个想法还得万岁批淮,此时不能明说。为了掌握考场洋情,当这挂号差最合适了。由于他的“光临”,那八名书吏也开始“骄傲”,觉得身价提高不少:“寇翰林,武士挂号的时候,咱得好好审查,混进坏人,咱可当不起。”

  “我看你们就是坏人!”寇成说话跟爷爷寇准一种风格。八名书吏吓了一跳:“寇翰林,我们咋成坏人了?”

  “武士挂号,就想报效国家。你们左审右审,先把人家当坏人,人家还敢比武吗?你们这是堵塞贤路!谁是坏人了李青!你们懂不?”“得,小爷,我们听您的还不行吗?”

  “约法三章,第一,武士来了,你们得站着迎接。第二,除了该问的,少打听人家底细。第三,武士走了,得送出门外。同意的在这干,不同意的一律回家哄媳妇去!”

  “谁说不同意了?小爷怎么说,咱怎么办!”“各就各位,少跟我哆嗦!”

  不表寇成在这“训话”,单说场内热闹非凡。正中央用绒绳围了个大圆圈,圈外是观众,圈内是阵地。根据仁宗的吩咐,黄飞彪、狄龙、狄虎三人都算“阵主”。武士挂号之后,便可与他们对阵。首先上场的是二太保狄虎,此人浑金朴玉,忠厚诚实。论才干、论武功,他都不如大哥狄龙。可是手中这杆枪,也算非同小可。你着他,围着绒绳跑了三趟马,一拢丝僵,抱腕揖手:“呔,各位武士听了,某家二太保狄虎,奉了万岁圣旨,暂充阵主。哪位武士若想比武,请先去挂号,再论高低。”

  “二太保,休要逞强,某家来也!”随着喊声,圈外纵进一匹混红马,马上端坐一条好汉。看年龄在二十八九岁,赤红脸膛,浓眉阔目。没穿盔甲,只扎软靠,手中擎着一口三尖两刃刀,根据刀头尺码,分量肯定不轻。“阵主在上,小可多有冒犯了。”

  “敢问英雄,可曾标名挂号?”“去过了。在下乃安徽砀山人氏,姓朱名朗字存梁,外号人称银刀小二郎!”

  狄虎明白:天上的二郎神杨戬使用三尖两刃刀,这人号称“银刀小二郎”,必定有些来历。

  果然奋狄虎猜得准确。这位朱朗是谁?他乃五代第一国、大梁皇帝朱温的第七代嫡系玄孙。不过,朱朗的品格与李青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前朝皇族,李青造反了,朱朗却认为大不该。他觉得:自古江山轮流坐,只要施德政,就该拥护。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号改了。原先他叫朱朗字兴梁,现在把“兴,字改为‘存”字。存梁的含义是:大梁国皇族存条后代就行了,又何必复“兴”呢?有了这种想法,便从原籍赶到京都,自己满身武功,也要寻条出路。凑巧,皇家开考场,他便报名人围。

  “朱英雄,”狄虎不收轻敌,“主随客便,请先过招。”“不恭了。”朱朗这口刀确实晓勇,仅仅十个回合,就把狄虎杀得节节败退。

  大太保狄龙在旁边观阵,心中暗想:天底下高人真多呀,刚刚头一阵,就来了这样的英杰。国家有幸,群雄聚集。看来,李青必败无疑了。他正在赞叹,身边的黄飞彪说话了:“大太保,你懂不懂武艺呀?二太保不行了,你再不助阵,我可要上去了里”他这口气,似乎比狄家兄弟艺高百倍。

  “多谢黄将军。”狄龙也想看看黄飞彪到底咋样。“您可得仔细,这人……”

  “胆小鬼!”黄飞彪把嘴一撇,跨马提枪冲进绒绳。“二太保闪开,我来擒他!”

  朱朗一听就来气,有这么吹的吗?刚想问对方姓名,黄飞彪的大枪就到了。朱朗更生气,人家狄虎说“主随客便,请先过招”,这是常规。你倒好,阵主先扎枪,得,给你点颇色。主意拿定,不躲不闪,用三尖两刃刀往外一顶,这劲头可使了九分九。再看黄飞彪,俩手一张,手丫巴震得冒血,那杆枪就飞上天了。凑巧落在场外的大树上,三天之后才取下来!

  大太保狄龙哭笑不得,就这两下子,老贼庞文还保他挂帅呀?大宋朝将领都死绝了也轮不上他呀!得了,三名阵主败了俩,该自己上场了。狄龙今年刚刚三十岁,人家可够身份,从上到下都是大将风度:“朱英雄,且息雷霆之怒,狄龙这厢有礼了。”

  “噢?您就是狄老王爷的长公子,狄家大太保?”

  “不敢当。朱英雄武艺精良,乃国家之幸也。按理说,为国报效,你我本应一致对敌,怎奈皇家选才,只得交锋。恕某不恭,请朱英雄进招。”朱朗心说:这才叫名臣之子:“太保爷,看刀!”

  狄龙让过三招,不能再让了。一举镔铁大棍,横腰扫去。这条大棍七十二斤,扫出风声,扫出神威。朱朗明白:对手能有万夫不挡之勇,自己可得加着千般小心。为此,跃马横刀,施展绝艺。好场大战,场外的武士们看得眼花了乱,却分不清谁输谁赢?

  场外不清场内清,大战四十回合,朱朗知道自己要败了。为什么?鬓角发热,出汗了,丝疆发紧,马蹄散了。人累马乏,岂能取胜?得了,不服高人有罪,现在就认输吧,过一会儿会输得更惨:“太保爷,在下不敌,甘拜下风了!”说罢,拨马就走。

  “慢!朱英雄,再打二个回合,狄某也不行了。英雄并未输呀,还是不要走吧,留下来共同征讨叛贼。”

  朱朗感动得热泪盈眶。人家狄龙战得正勇,却说自己也要不行,这是给我多大面子?我还等什么呀?急忙禀手:“太保爷,小可遵从,待考场过后,愿效力马下。”

  好狄龙,考场头战,就为国家收下了一条好汉了!

  重复的情节不再赘述。狄龙手中棍,连胜十三杰。有真本事的,他尽量收服。对那些狂妄好诈之徒,多少也得给点教训。这样一来,狄龙在考场名声大振,英武神威传满四方。

  天将近午,狄龙面不改色,气不长出。“各路豪杰,如果没人上场,在下要用午饭……”

  “慢着!”有人断喝:“狄太保,我倒要领教,看看你有多大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