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青春校园 > 我在天国守候你 > |
三十二 |
|
江彬的好奇心又升腾起来,他索性在电脑的检索栏里,键下了拉威尔的名字。 莫里斯·拉威尔 1875年生于法国巴斯克地区的西弗斯。 出生后三个月移居巴黎,十四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 从1901年起,连续三年参加罗马的作曲大赛,结果次次落选。第四次参赛的时候,因为超过了大赛规定的年龄,连参赛资格都未得到。 有人认为这件事其实是由于“大赛评委会对拉威尔本人持有偏见”导致的,这种言论一出,立刻在巴黎的乐坛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连罗曼罗兰都站出来公开向政府写抗议书,更把事件推向了高潮,这就是当时十分有名的“拉威尔事件”。 后来,政府为了以正视听,授予了拉威尔一个最高的名誉国家奖,但是被拉威尔婉言拒绝了,这也使拉威尔得以洗刷耻辱。 当时说话最具影响力的斯特·拉宾斯基曾经评价拉威尔就像是“瑞士的制造工人”。其实,拉威尔出生在法国,几乎一生都是在法国度过的,但是他的父亲却是瑞士人,是一名铁道技师。而拉威尔的音乐就像是通过非常周密的计算得出来的精准的音符,和闻名于世的瑞士表一样精巧而美丽,所以,斯特·拉宾斯基用了上述的比喻。 比如说他的四分之三拍子的舞曲,在一面小鼓上,用四分之三的节奏开始击打,同样的韵律反复169回,直至最后的两小节才有变化,这种长久的情绪才被突然的释放出来。还有他的乐曲西班牙,阿拉伯风格的旋律被无数次反复地演奏,而其中的变奏和音乐的展开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您会听到不停反复的同一曲调。这在音乐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作品。 而人们在听这种不断被重复的音乐的时候,竟然感觉不到一点倦意,好像他的乐曲中真的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一样。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乐界里一提到拉威尔,都称他是“管弦乐魔法师”。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拉威尔真的有什么超人的魔法,而是他从头到尾,一直坚持不懈的计算,得出最精确的手法,所以才有动听的音乐。而斯特·拉宾斯基的评价正是一语中的,十分准确地刻画出了拉威尔的艺术形象。 除此之外,拉威尔的音乐兼具古典美和知性美,自然美中又巧妙地融合了机械美,乐曲柔和舒缓,充满了人性善良的光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威尔申请加入空军,但是由于身高和体重不达标而落选。两年以后,他才好不容易当上了运输队的卡车司机,可是不幸发生了车祸,脚部又有严重的冻伤,所以不久他就退役了。 退役后第二年,拉威尔的母亲离开了人世,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1929年,奥格斯博德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但是1932年,他再一次遭遇车祸,这使得他浑身都陷入麻痹状态,一时间和废人无异。1937年,他接受了外科手术,可手术并没有成功,他在巴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献给逝去的公主( Pavane pour uneinfante defunte )是拉威尔1899年在巴黎音乐学院读书时的作品。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他在十年后,也就是1910年的时候,把原作的钢琴曲改编成的管弦乐,这是绝对符合他“管弦乐魔法师”的一首曲子。 在原作钢琴曲问世的时候,就受到了普遍的好评,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都喜欢这首曲子,有年轻人聚集的沙龙,就有拉威尔的音乐,那是一种先锋和时尚的代名词。可拉威尔本人却曾经说,这首曲子他并不是很满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十年以后,他把它改编成了管弦乐。 这首曲子的灵感来源于珍藏在巴黎卢浮宫的一幅名画,那是西班牙画家贝拉斯克斯的作品“公主肖像”。据说这首曲子后来虽然流传甚广,却一直没有得到拉威尔本人的认可。 原来,拉威尔非常酷爱法国的高雅文化,怀着对高雅文化的敬仰,他曾写出过许多名曲,惟独在这首曲子中,找不到高雅文化的痕迹。 检索了半天,江彬对拉威尔个人的情况,在脑子里终于可以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了。可是,在众多篇文章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描述就是拉威尔是一个温顺的人。 江彬觉得他跟自己好像不是一路人。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都有很酷的一面。 当拉威尔被授予国家大奖的时候,他竟然拒绝了这个最高奖项。事实上人人都会在心里有着当英雄,做明星的美好梦想,所以面对这样的荣誉可以作出回绝,这绝对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出来的。人人常常说应该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见好就收,但是又有几个人是全身而退的呢?人的欲望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所以,拉威尔的行为,让江彬觉得酷极了。 正在江彬专注地研究拉威尔的时候,秘书的声音响了起来。 “社长,游戏大赛结束了,刘部长说过来接您。” 秘书的话音刚一落,敏芝灿烂的笑容就已到了眼前。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