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体育教学
作者:施丹瑾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环境 能力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其敢想、敢问、敢识、敢做,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然而,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加上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依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从而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才能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落实。
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从而培养起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能力。如在教学前滚翻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他们初步体会动作的技术特点,并主动、创造性地练习,从中体会动作要领。然后,再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前滚翻动作?同时用一块长条木块和一只圆球作演示,同学们都齐声回答:“像圆球一样滚动。”接着,教师再做正确的示范动作,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很快就掌握了前滚翻的技术动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为他们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坚持示范性原则,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坚持主体性原则,积极挖掘教育材料;坚持指向性原则,以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坚持随机性原则,以保证体育课的本色;坚持活动性原则,以提供情绪释放的渠道;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及时进行动态教育;坚持双效性原则,以切实提高教育效益。这样,就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渗”、“润”到学生的灵魂当中。
二、探索新教法,将学生引“活”,并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艺术。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有所创新,这是把学生导“活”的前提。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笔者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利用不同的地形进行越野跑、相同距离的记时跑、有数量但没有时间规定的有氧跑、篮球往返运球上篮记时跑、上坡、下坡组合跑,等等,不断变换花样,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笔者还积极地尝试了“引探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篮球队快速运球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跑才会快?”马上有人举手回答:“用力就会快。”于是,笔者紧接着就做原地“用力”跑的动作,并要求学生观察,然后问道:“这样用力快了吗?”这时,很多学生都发现了问题,他们的再次回答是“大步幅。”笔者的第二个动作就是表演大步幅跑的慢动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快频率和大步幅的密切配合,这样,他们就掌握了快速跑的动作要领。
可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思考,主动地用心训练,才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效果。再如,在上篮球投准练习的一课中,笔者讲解了要领和练习方法后,让学生互相对准对方的头部空手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对准墙上画好的圆圈进行练习。采用投中加分的办法,将学生分成3~4组,由教师宣讲规则:①在规定的投篮区向内投;②规定起跳还是不起跳;③学生一轮投一次,投完则站到队尾,依次轮换;④投篮时出手一定要高于头部;⑤投准一次加1分,由各组长负责交叉登记。这种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方法,而且还能使他们探索求知,培养既有个人又有团体的竞争意识。此外,还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感受到成功。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经常运用“愉快教学法”,寓教于乐,化解教学难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耐久跑是一项很枯燥的项目,教师可以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以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如运用创设情境、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如在练习时,教师可先讲一段故事(对抗演习),然后再设置一些情景(穿过封锁线—走过独木桥—越过障碍物)等,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凭借想象在情景中以各种跑动的形式,来进行耐久跑练习。这样,既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而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基础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开展体育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思想和体育的锻炼方法。但多年来,教学方法始终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束缚住了,没有个性,也没有实践活动的能力,更没有创新的意识。因此,如果能够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运用体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从而逐步培养起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如在身体素质练习课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蛙跳及跳绳技术可以发展弹跳能力及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发展跳跃能力呢?这个问题主要是启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学生积极发言,想出了很多提高弹跳性、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①单脚跳、跨步跳可以发展跳跃能力;②双人跳短绳、长绳内跳短绳及双摇跳都能发展灵敏、协调能力……由此可见,适当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或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体育的意义。
笔者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地给他们自由,更不是通常所说的“放羊式”教学,那样看似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他们发展的放任自流。如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总喜欢标新立异,不愿受约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一定要将他们纳入到良性的教学管理中,要让他们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多设计一些教学内容,为那些喜欢张扬个性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处理好“管理”和“疏导”的关系,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
[4]罗建萍,徐武.新时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1,(3).
[5]侯忠杭.把握新课标精神,注意体育教学实践[J].科教文汇,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