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析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作者:陈 娟 祝忠义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易滋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时期。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青少年都存在着心理困惑。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面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一、厌学情绪
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 但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有的学生出现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的现象。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比例高达50.4%。
1.厌学的根本原因。
(1)动机的缺失。青少年的天性就是贪玩好动,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苦差事,而正好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家长的强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从社会、家庭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的思想,认为读书无大用,能赚到大钱就行,因此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盼望着早点毕业,向往社会生活。
(2)学习无望。有一部分学生曾经很努力,但最终很难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一次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因此变得破罐子破摔。
(3)家庭因素。有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离异或遭遇家庭变故,变得情感孤僻,缺乏温暖,于是在外广交朋友,寻求刺激。这时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就很容易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2.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
(1)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2)成功强化。首先,要经常为他们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其次,为他们降低学习目标。只有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才能让学生容易达到,也能让他们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奖励,使他们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情感补偿。教师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应该倾注更强烈的爱,因为他们往往是情感饥渴者,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能融入到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来。
二、人际关系不良
1.与同学的交往。有些青少年,性格偏内向,很少与同学主动交流,对集体漠不关心,存在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则是出于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学生,因为家境殷实,受父母权势影响,优越感十足,在同学面前骄横跋扈,久而久之被其他同学边缘化;还有的学生,对人过分冷漠 ,往往对同学没有同情心。身边有同学遇到伤心事或挫折,就会在旁边冷嘲热讽,好象看到别人伤心痛苦会让他感到快乐。
2.与教师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以及某些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了压仰心理和攻击行为。
3.与父母的交往。主要表现在缺乏理解、沟通。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智力开发而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随着实践范围扩大,他们能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已长大”的独立意识增强,而父母对子女缺乏必要的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智力逐步成熟,开始产生对自己的独特探索,自尊心增强,个人隐私增多,父母又极少与之沟通,因此与父母之间就像隔了一道屏障。再就是有的家庭关系不和,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灵伤害。
针对这一现象,做为教师应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与帮助。首先,要尊重、理解学生,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鼓励他们去做有益的事;要经常在班上开设心理知识讲座,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孩子们相互之间多了解、多接触;最后,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给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式,建议家长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对青春期的孩子持理性态度,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他的心声。
三、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时期正是叛逆期,部分学生会表现为在家里“不受教”、“不听话”,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①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②家庭的因素: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③学校教育的因素: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出现不公正对待,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的。而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教师也不道歉。结果,学生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教师应如何帮助青少年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不能让青少年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理解。引导学生试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了。
(3)把握自我。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如果不注意对他们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与帮助,很容易让他们在心理意识尚处于混沌朦胧之时陷入“误区”。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关注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明天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