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经济与文化共舞 现代与传统齐驱

作者:李叔会




  【摘 要】本文阐述了《经济生活》文化拓展式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经济常识 传统文化 拓展教学 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政治教学内容中,知识的传授是基础,但更多庞杂、博大的思想及文化内容的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要用一种更艺术、更社会化的眼光来看待政治学科的教学。政治教学不能以本为本,而应以课标为纲。教材内精选的学习内容蕴涵了无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但加以继承,还要把它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所以必须摒弃如宗法性、自主性、专制性、保守性、压抑个性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的竞争性、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相互矛盾的东西。但同时,又应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的新特点,从而使经过批判和改造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民族精神得到宏扬,最终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振兴中华的目的。这就是文化拓展式教学的内涵,如得以有效地开展,并充分利用了政治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实现课内外结合,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例析文化拓展式教学的基本途径
  
  1.在学习的重点处,高扬主流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并使各行各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无情掠夺,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减少、资源匮乏等现象都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在生活中,尽管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感受颇深,但只停留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面上,而不知其更深的含义。
  在古代,“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人道”的结合,它把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创立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伦理体系。其中,天道是指自然界的变化法则、法规,而人道则是指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治国的原则。如孟子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互贯通的,天的根本德性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地以生物为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耕作不失农时,捕鱼勿用过细的网,砍伐树林要按时节,春天动物孕期不要狩猎……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而乱砍滥伐任意捕杀,提出了“以时顺修”、“节用裕民”、“节流开源”等主张。可见,“天人合一”反映了先民素朴、直观的农业文化意识,它对人类构筑自己和谐的生存、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表明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所以,在教学中挖掘“天人合一”的精神资源,并强调实践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于理解、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内容十分有利。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探究、解决这个问题时能够加以利用,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加理解的深度。
  2.在学习的难点处,妙用文化消疑惑。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常被“价值”、“货币”等经济概念、原理搞得头脑“膨胀”。更由于受到现实生活中人们追名逐利的种种行为的影响,从而难以接受教师同抓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教导,在思想上难以认同重义轻利这样的传统思想。针对这样的教学“瓶颈”和学生的思想“疾患”,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他们阅读有关典籍,并开展“重义轻利”的讨论,进而认可这些思想。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中国古代重义轻利的思想。先哲们认为,人是有道德的,其需要也是多层次的,但在所有的精神需要中,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最为重要。“生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而取义者也。”那时,人们普遍重义而轻利,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并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中,“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广泛意义的价值标准,“以义治利”、“以义为上”、“先义后利”等都反映出他们“重义”的思想主导。它从根本上来呼唤人们的责任意识,并表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这就有利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竞争与协作的统一、先富与共富的统一。
  这就使学生了解了一些历史背景,并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标准,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培养起批判性思维。
  3.在思想的困惑处,培养批判性思维。《经济生活》中,在《企业与劳动者》的“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节指出,“公司要诚实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同时,还强调了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以及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等,但都只是简单的叙述,而没有引用事例来加以说明,这就难以使学生信服,也不能使他们发现这些要求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都没有把诚信践行于实践中,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那么,要怎样补充并深化教材论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并主动改正错误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传统的优秀文化来加以具体阐释。
  针对市场主体的概念,以及这些主体必备的诚信素质等,笔者引导学生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找寻根源:诚即实无妄,不弄虚作假,不自欺欺人,“诚者,物之始终,无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诚实不欺,谓之“信”,“人无信不立”(《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论语》),“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可见,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中的重要范畴,它强调了最起码的人格要求,要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并能反映人的道德素养。
  同样,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企无信不振,国无信不兴”也已达成了共识,诚信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它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繁荣。因此,要使社会稳定发展,就必须有效地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并把它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对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的过程中,穿插了古代文化、传统,使学生在分析古代的正反事例以及当今的社会现象中,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并在生活中积极地、贯彻、执行。
  
  三、文化拓展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紧扣学习主题,控制扩展难度。在教学中,扩展的内容一定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要围绕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文化典籍或名段名句,并结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及当代的一些问题,采取灵活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主动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扩展的内容在量上要适度,且不能偏离了教学的主题,还要努力提升扩展内容的质量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2.注意掌握分寸,做到适时、适地、适量。扩展教学切忌漫无目的、生搬硬套。例如,在学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教学情景:“假如你是一位国企的CEO,你首先需要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讨论,并给出了多种答案,但都趋向于首先需应掌握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权力。接着,笔者又提出了,“当你拥有权力后,又怎样保证这种权力不是谋私的资本,而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依托,是谋求和指挥企业发展的保证呢?”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讨论的范围就超越了本课的内容,涉及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政治常识的民主监督、依法治国等。之后又及时进行了“尊道贵德”的文化拓展教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