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谈谈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性

作者:赵庆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虽然理念中没有明确指出“数学交流”这一目标,但“交流”作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被数学教师广泛地施用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学习、启发和交流。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营造交流的和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脱去“权威”的外衣,放弃“指令”的权杖,变“讲”为“导”,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并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与同伴交流想法,而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只是组织、指导和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当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意见时,教师就应组织他们展开讨论或辩论,“你为什么这样想”、“能把你得到的启示说给大家听听吗?”……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
  生1:我是这样算的:6+4+6+4。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能将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1: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就得到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有吗?
  生2:我的方法与他差不多,我是这样算的:6+6+4+4。
  师:你们的方法类似,都是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按不同的顺序加起来,以得到它的周长。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6×2+4×2。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3: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度相等,所以我把它们分别乘以2,再相加,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师:有道理。与他一样的方法有吗?(有人举手示意)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我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6+4)×2。
  师:为什么这样算?能将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吗?
  生4:因为长方形对边的长度都相等,6+4表示长方形长与宽的和,乘以2就表示它的周长是长与宽的和的2倍。
  师:你真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5:这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非常简便。
  ……
  这样,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师生间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二、精选内容,丰富交流的“物质”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并挖掘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素材,以满足学生的探索需要,并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为组织有效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抓花片游戏活动,看看同桌两人谁抓得多,多多少。学生们动手操作,展开辩论,兴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用对齐的方法得到了结果;有的学生排齐之后发现,从15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多的,多7个;还有的学生认为从15个红花片里去掉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就可以得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主动想到与他人交流,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内容。
  
  三、把握契机,捕捉交流的最佳时机
  
  课堂交流并不是用之而皆灵。有形式而无实效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这些仅靠形式上的效仿是无济于事
  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个体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发言和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并把握好课堂交流的最佳时机。例如,当学生提出了解题策略,但彼此间意见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的数学知识仅靠个人思考,而导致不全面时;当学生处于迟疑的心理状态时;当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时,组织他们进行课堂交流才会有效。
  在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时,一位爱好体育的学生提出:“既然可以把比化简,为什么运动会上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比赛时的比分,不是把20∶16、9∶6、45∶75等比化简成5∶4 、3∶2 、3∶5这样的比呢?”这就是学生的认识冲突所引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组织交流、探讨。
  
  四、面向全体,搭建交流的理想平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受教的地位,并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让学生估计5天(1200、1400、1000、800、600)平均每天售出的门票大约多少张。学生们有的估计1300张,有的估计1100张,有的估计900张,有的估计1000张,可有一个学生却估计出1500张。这时,这位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引导:“你估计得准吗?请你计算一下。”待结果一出来,老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张左右的学生,这就使他们显得特别高兴。老师赞赏道:“你们的估计真准!”同时,又把话筒递给了刚才估计1500张的学生:“你去采访,好吗?”那些估计结果是1000张的学生都很自豪、很乐意地介绍了他们的想法,接着,老师继续问这位估计1500张的学生:“现在你有什么启发?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这就使他真正掌握了估算的方法。设想:如果这位老师听到学生估计了1500张,就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坐下去”,这坐下去的背后又将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一种扼杀、霸道和权威,哪谈得上是平等、参与、交流呢?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怎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呢?
  总之,在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中,课堂交流已成为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交流有效,教师就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互动中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