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作者:魏 游 王洲林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发展,教学评价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学评价在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功能、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方面也应有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发展
  
  在我国,“评价”是评价价值的简称,英语单词为“evaluate”。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教学中,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实施后,就应进行教学评价,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现在,新课程评价正朝着多元、主体和开放发展,所以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功能、方式和主体方面也应有新发展。
  
  一、教学评价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正由重知识、技能考核的单一取向,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评价的方向发展。
  在以前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多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过分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在发展中的需求,忽视了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忽视了对他们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突破旧的价值观念的束缚,以更好地为学生个体及社会发展服务。现在,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正逐渐取代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而成为了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崇高理想,因此,教学评价必须以实现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回归到人自身的和谐。
  教学评价要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对他们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评价功能的新发展
  
  现在,教学评价由侧重选拔与甄别功能向侧重发展、激励和改进功能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功能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且多为选拔和甄别服务,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从而无法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它背离了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除了注重检查、选拔、甄别外,教育评价还应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引导的功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评价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又要发挥教育、激励与改进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在评价中,首先要注重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并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不能只关注结果。此外,还要通过评价获得学生的多方面信息。其次,评价还要促进教师的发展。要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加以评价,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艺术的体现以及教学智慧的发挥情况等,以促进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获得全面的发展。再次,评价还要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无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最终都要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服务。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新发展
  
  1.教学评价的方式由侧重量化评价向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统一发展。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能减少主观推论。但是对课堂教学而言,量化评价无法从本质上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且把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而所谓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并促进理解。质性评价法具有全面、深刻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评价者对教学现象的某种解读,更适用于对复杂现象的评价。
  以往的教学评价过分注重量化评价的方式,且常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多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评价的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它们发挥各自的特点,从而达到使评价既科学、客观,又全面、丰富的目的。事实证明,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对量化评价的反思和革新。因此,如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就可以使评价更为完整、科学,能更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内涵和意义,并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目的。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评价过程中,除了考试外,还可以用客观、明了的评价表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或利用分析性评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描述性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的评价等,教师就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利用分析性评语进行评价。
  2.教学评价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的评价方式发展,在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创新。过去常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等级,注重量化。这样,过于强调相对评价,且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而淡化了对个体内的差异性评价,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了他们的成长。此外,它还对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够重视,没有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尚未形成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而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方法应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且注重创新。除考试和测验外,还要制定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评价工具,探索便于教师普遍适用,并有利于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强调用观察、实验、讲演、完成作品等多种方式,从学生广泛的社会背景(教室、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获得他们言在各种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他们做出全面的评价,并全面反映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描述成就、优势与不足,并对他们的发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应将量化的评价方式与质性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这样就可以综合运用量化的测验法以及质性的档案袋法、研讨评定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等,使评价更全面。
  
  四、教学评价主体的新发展
  
  教学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多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进行评价、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它不仅忽视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协商,使评价结果片面化,不利于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还把学生排除在评价活动之外,使他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在评价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尊心、自信心等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更不能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主客体在评价活动中相互分离。
  教学评价是双向的,主客体也是相对的,而评价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职责。
  因此,新课程提出教学评价应从单向转为多向,以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并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与专家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从而体现出评价主体多元化及自我评价的价值,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运用。在评价过程中,要使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这样,才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有利于增强的学生主体意识和民主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变化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评价要按照改革的要求,以得到较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题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陶瑞忠,李庆丰.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
  [3]钟启泉等.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赵国基.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评价[J].中国农村教育,2008,(3):52-53.
  [5]李子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41-43.
  [6]冯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趋势[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85-86.
  [7]安静.从转变中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时空.
  [8]邓毅.试论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8(3):74-75.
  [9]丁朝蓬,梁国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10-14.
  [10]徐勇等.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