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作者:何叶青




  【摘 要】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从授业者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为己任。本文主要论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优良思维品质,还体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教学艺术。笔者在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根据初中生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故事,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题”上来。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和尚分包子”的问题:庙里有100个和尚,要分100个包子。大和尚一个人分三个,小和尚三个人分一个。问:“有多少个大和尚,多少个小和尚?”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很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了,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动笔计算。这时,再把握时机,把问题引导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题上来。再如,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先讲数学家泰勒用小木棒测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并且告诉学生:在学好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只给你们一根小木棒,就可以量出我们城市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趣,急着想知道要怎样测量。这时,就可以顺势引入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课题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讲课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一些小故事既有趣味性,又与所学内容相关,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钻研、去思索,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
  
  二、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还应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以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并且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发现能力,笔者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创设了发现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在教角的定义时,先让学生观察张开的两个手指或圆规两脚所形成的图形,再看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图形,然后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这几种图形的特点,通过观察和议论以后,再鼓励他们给角下定义。这样,从观察到学习新的知识,学生的兴趣很高,都有强烈的参与和求知欲,后面的课就会上得轻松、活泼了。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的公式推导,还要让学生从特殊中探索一般,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以找出异同点。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判定的SAS、ASA、AAS、SSS等有些相似,但也有所区别,这就可以让学生自学比较、类比后,再得出结论。
  
  三、鼓励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对他们自主探索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例如,“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是7年级数学的一个难点,在讲清基础知识后,就可放手让学生探索,得到以下几种结果:①离原点近的数比离原点远的数大;②-2℃比-8℃热,所以-2>-8;③从同一高度上下降2米比下降8米所处的位置要高,所以-2>-8;④比如欠钱,欠2元的总比欠8元的好,所以-2>-8;⑤‘负数’小的比‘负数’大的大,所以-2>-8,等等。
  开放性的问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探索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勤动手、乐于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创新思路,就是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充分展开,使思维过程不被单一模式束缚,从问题的个性中探求共性,并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地延伸、拓展。笔者在讲解课本上的一道习题(原题是: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能够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再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时,没有直接去分析和证明这个问题,而是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AB间的距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方案。通过采用这种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向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五、通过解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使人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从而提出创新的见解。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通过习题课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探索不同的解题途径和方法。
  例如,分解因式(x+1)(x+2)(x+3)(x+4)-120。
  解:若将此展开,将十分繁琐,但我们注意到有如下特点:
  (x+1)(x+4)=x2+5x+4;(x+2)(x+3)=x2+5x+6;故可用换元法分解此题
  原式=(x2+5x+4)(x2+5x+6)-120
  令y= x2+5x+5
  原式=(y-1)(y+1)-120
  =y2-121=(y+11)(y-11)
  =(x2+5x+16)(x2+5x-6)
  =(x+6)(x-1)(x2+5x+16)
  此题也可令x2+5x+4=y或x2+5x+6=y或x2+5x=y,让学生比较体会哪种换法更简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少华.试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科学论坛,2005,(6).
  [2]夏国良.关于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数学月刊,2004,(10).
  [3]陈玉琨.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及其评价体系[J].素质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