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杨 宁




  此外,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是专家型教师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案例教学需要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员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共同探讨的空间。一方面,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员尽快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自居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以案例中教师的身份进行信息解释、离析、演绎、推理和抽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过去形成的经验进行综合判断,提出个人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只有小组内各成员都融入情境,提出见解,充满活力的“讨论”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允许意见、见解的冲突、纷争,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参与辩论的受训教师可以从辩论对手那里获得案例分析的另一种思路、另一个切入点,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1.构建科学合理的案例库。案例处于案例教学的核心位置,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科学性、真实性、合理性。随着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日益推广与普及,科学合理的案例搜集与存储越来越收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分布式认知思想的指导下,利用Web2.0技术可以实现案例的分布式存储,构建资源丰富的案例库。
  2.培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要对案例背景、内容、案例所隐含的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学训练,就会使理论和实践形成“两张皮”。要么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而上升不到理论层次;要么牵强附会成为理论注释,只不过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就必然会影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课堂讨论要求教师掌握讨论指导策略,既不至于让学生的讨论脱离主题、漫无边际,又不至于局限在某个思维框架中。
  3.受训教师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案例教学中,受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体的思维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要改变长期依赖培训者,接受“理论灌输”的习惯,并形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由“受众”变为“参与者”,从而成为培训课堂的主角。因此,从培训开始就要不断地给予受训教师对话、发问的机会,使其养成发言的习惯和意识。
  4.控制班级规模。美国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活跃、有效的案例讨论要求至少有8~10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参加,而且这些学生要对所讨论的案例做好充分准备。通常案例教学需要将班级人数控制在12~100人之间,但考虑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存在差异,时常需要教师辅助完成任务。因此,为了教师更加有效地、具有针对性地对受训教师施加干预,也为了培训更加具有效率,笔者认为培训班级人数应该控制在30~50人之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