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改进教育策略 关注学生成长
作者:修悦宝
如果说知识、技能的传授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话,那么,智能的训练就是教会他们怎样学知识,所以关注学生成长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一生都为之受益。如培养孩子好学上进、勤奋,并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等,就能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地面对挫折,并取得较大的成就。由此可见,摒弃功利,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研究的永恒课题。有调查发现,现在的教育策略不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加以改革。笔者就此提出一些观点,与教育同仁分享。
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于光远在《“21世纪人”和“21世纪教育”》中指出,“分数这种手段是培养不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合格人才的。”对此,笔者也有同感:在以分数为标准的人才观面前,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生本位”和“人格本位”,而只有“分数本位”。这样,学生创造的热情就会慢慢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消磨殆尽。
例如,对背熟上海交通地图的外地学生和一个没有背上海交通地图的上海学生进行有关上海的交通知识的测试。若在考场上,外地学生的分数很可能会遥遥领先。但是,若让他们真正进入到上海市的交通网络中进行实地比赛,那么外地学生则很可能迷路,而上海学生却能轻松地达到目的地。可见,以分数定能力的策略是不可取的。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要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他指出,中国学生的共性是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书面的应试能力,却很少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育策略上应变“知识至上”为“能力至上”,变“应试至上”为“素质至上”,并重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尤其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在发挥主导地位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数教师已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由教师的主动、学生的被动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为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才能使教育获得成功。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采取“启发式”、“自由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现代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杜绝“满堂灌”、“一言堂”等旧式教学法。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直接把结论告诉给他们,就会使他们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并逐渐丧失自我,思维也不能得到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先行者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榜样,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做法中得到启发。如有些学校在近300米长的一面围墙上设计了“问题墙”,每个学生遇到问题后,就可以把它写在墙上,以向全校师生寻求答案。同时,学生如果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这就使一面简单的墙成了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求异创新的天地。还有教师在班级教室后面的墙报上,专门开辟了一个“问题角”,且由专门的学生主持这个栏目。主持人把有讨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写在问题角上,倡导全班学生在课余时间加以解决,并在每周评选出3至5名的“问题明星”,以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思考该怎样解决。
以上两例都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优秀范例。可见,只要把学生真正当成教育的主体,并教会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
有人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圣人,第二类是庸人,第三类是小人,其中,圣人乃德才兼备之人,庸人乃有德无才,而小人则是有才无德。在对人才的选拔中,圣人多位居第一,庸人次之,而小人则多被人痛斥、厌恶。原因在于小人可能利用他们的头脑来做坏事,并由此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时,也应首先把他们的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并树立一种崭新的人才观。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勤奋工作,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本位”、“人格本位”。
例如,学生A家境贫穷,但父母望子成龙,于是就把他从山区转入城里读书,寄住姑妈家。由于姑妈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和生活,更不用说他的人格培养了。有一天,同桌拿出了一个崭新的豪华卷笔刀,他喜爱极了,可是他同桌连碰也不让他碰一下。一天,上完体育课后,A第一个跑进教室,看见同桌的卷笔刀放在课桌上,他情不自禁地拿在手里,并装进了自己的包里,却被忽然跑进教室的同学撞见了。老师在了解了情况后,送给他一个卷笔刀,并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因为喜欢这个卷笔刀才这样做的。”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也没有声色俱历的批评,第二天,他就主动把一张检讨书放到了老师的桌子上……
这位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就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的塑造,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在建设规范化的同时,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不少教师都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的甚至把具有独立见解,勇于提意见的学生视为 “异端”,但这在教学中是不可取的。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在教育子女时,就表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了很多父母的称道。他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其中,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此外,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之培先生早在20世纪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并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个性的摧残。但是,时至今日,众多学校仍以分数、升学率来评价教学效果,众多教师、学生仍然痴迷于“题海战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在深刻地概括了万物各有长短的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发挥万物的长处。每个社会都需要不同的社会成员把各自的特长尽情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的人才资源。此外,从个体角度来说,每个人也需要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尽可能地实现人生价值。“人有不为也,然后有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技能,还必须使他们学习人文知识,培养德性,用艺术和文学来陶冶性情,进行个性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起高尚的情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并提供给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多规格的人才成为可能,也才能使教育少一些遗憾和失败。
总之,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功没有尽头,而只有新的开始。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以及精神的整体健康,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在这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人教育的目的。此外,还要把“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作为每一个教育者的工作宗旨,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最优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全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