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也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杨智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
  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复杂心理活动的反映。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情感是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
  维持和破坏。
  
  一、情感的功能
  
  1.情感的动力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现代情感心理学中,已不再局限情感对人的体力的影响,而是泛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涉及到对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这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增力的作用,而当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的作用。
  2.情感的调节功能。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情感的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涉及到的是情感对一个人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向性影响问题,情感的调节功能则涉及情感对一个人认知操作活动效果的影响问题。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正情绪最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思维等具体认知过程的活动能力,有利于综合智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而表现出情感在促进、优化认知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而负情绪或过强的正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人的认知活动,严重时,甚至完全破坏认知活动,起到消极瓦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灵活思维。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
  
  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人的社会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1.道德感。教学中的道德感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学习、劳动的责任感、义务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对老师的尊敬感等方面。
  2.理智感。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对学科的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便是学生具有自觉探求科学真理,献身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的志趣。
  3.美感。教学中的美感主要指学生对美好事物和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体态、操作技巧和板书的运用以及教科书的设计等方面。
  
  三、情感教育的一般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有意记忆。
  2.以情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调情的教学效果。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氛围。
  3.平等原则。平等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只有平等,师生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故作清高,盛气凌人,让学生有压抑的感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创设最佳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学生首先要接受的不是老师的教育,而是老师本人,即学生对老师本身的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实践证明,学生情绪愉快时,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学生情绪亢奋或低落时,则头脑发木,思维迟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潮”,并力求使之控制在中等愉快程度,从而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最佳教学情境。
  2.借助情感信号,高效传递信息。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即情感通过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效能。教师在课堂上的微小举动,哪怕是向学生会心地一瞥,学生都能了解教师当时的内心情感,乃至思想愿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好教师站在讲台上,他的眼神能把他的情意、心理变化、学识、品德、情操和审美观点毫不掩饰地显露给学生,而学生总是从老师善于变化的眼神中,感受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展开广阔的联想,得到深刻的启示。
  3.利用情感动力,调整学生心态。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教学活动中若能正确运用好这一功能,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巩固和改变个体行为的功能。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4.师生交流情感融洽。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将对学科执著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传染”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要实现师生情感交流融洽,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扎实的教书育人基本功外,还应具有一些内隐和外显的特质,如饱满的工作热情,精力充沛;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关心社会,正义感强;举止大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亲其师,信其道”,是师爱的回报。师爱是教师的高级情感,体现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融会在教师的喜怒哀乐之内。师生沐浴在共同编织的情感海洋,集体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遵守社会公德及人生价值观等都得到潜在的熏陶。在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培养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情感。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科目,及时引入相关知识背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情感。比如,可在化学教学当中,给学生介绍火药、造纸等中国古代的化学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介绍研制三角牌纯碱的企业家侯德榜,为了抵制美国的技术垄断,发展民族企业,毅然不顾国外的高薪利诱和胁迫,回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结束了中国使用“洋碱”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是有良知的化学工作者长期努力的方向,也是每一个学过化学的人应有的一份责任。
  6.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正所谓“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帮助学生体验美好的事物和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热爱学习,热爱老师,热爱生活,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因此,它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