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析高校师生信息素质的对策思考

作者:董 俊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师生信息素质低,制约信息化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指出制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瓶颈,并积极进行对策思考,以达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师生;信息素质
  
  一、高校师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条件的改善,上网正成为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学生上过网,其中约56%的学生经常上网;有1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4%的同学不但课余时间上网,甚至于经常旷课上网或者通宵达旦地、聊天、玩游戏,说明大学生普遍上网和自控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有7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66%的是为了查看新闻,54%的是为了在线游戏;大学生上网经常浏览的娱乐网站占了35%,新闻网站占23%,学术网站占10%,其他网站占29%。这些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的利用不充分,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多。
  网络的出现可以拓宽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帮助大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然而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传媒工具,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雅俗共存,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弱化,并且随着上网时间增多,大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在现实生活中就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校内用于免费共享的电子资源非常有限,学生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对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一系列问题,如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奖学金的评定、学生会的选举等等问题,学校没有留给学生提建议、投诉的部门,在网上也不会给学生发言机会,学生至多在BBS上留下一点声音。学生能够把有限的信息技术使用到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实在有限,学生无法获得信息,更不可能学会辨别、利用大量的信息,也就无从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了,这于高校所承担的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信息素质)是格格不入的。
  此外,学生管理者和教师的信息素质也不容乐观。领导者对信息知识了解甚少,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对工作人员的建议,不能主动采取有效的支持力度与措施,甚至在资金支持上也是将此项目放在后面,抱着拖一拖、放一放的思想,没有认识到信息建设的巨大推进作用,仅仅把信息建设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至于这种工具、这种手段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不能给以理性的分析和把握。另外学生事务人员大多是由学校安排的年龄偏大的老师担任,因为他们的计算机水平非常有限,许多繁杂的学生工作不愿尝试用计算机来处理,而宁愿用手工来代替,工作创新就更谈不上了。众多数据的录入工作都要靠学生帮忙完成,学校开发的新系统的使用常因为培训工作难以进展、使用人员不愿使用,最后不了了之。学生辅导员、书记等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有能力去完成初级的计算机使用要求,但他们忙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络担当的教育、引导工作难以从心理上认同,由于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网络教育作用的细水长流,效果难以量化,急功近利,没人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尝试网络的育人功效。
  
  二、高校师生信息素质的对策思考
  
  (一) 树立伦理道德与法制结合观念,彰显网络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即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的特色道德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自觉做网络的主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等。
  同时,高校也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犯罪源于犯罪主体法制观念的淡薄,不少人在网上作案时,并无明确的作案动机,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遵守网络法规,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和大学生共享多元化信息世界的乐趣的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要重视网上德育信息的传播与管理,应建立起科学、开放又具有监控能力的管理机制,增强青年学生的抗干扰力。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要密切注意依法进行,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生合法利益,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二)教育与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促进教育
  可以考虑在高校建立德育网站,并在建立高校德育网站时一定要注意把握网络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宗旨,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吸引青年学生,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根据大学生迫切希望了解新信息的特点,结合其关注的政治形势发展、国际风云变化、毕业政策等热点,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宣传教育网址,把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公共信息网和校内网络的服务,随时接受学生的访问和浏览,如在线心理咨询、答辩、就业指导等。
  (三)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以优化学习、培养信息素质为根本宗旨
  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 等不实用与滥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选择中,要处理好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的关系,使多种目标统一到信息素质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之中。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每一教学活动的多功能性和各教学环节组合的科学性,使多种目标都能有效地实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目前从高校教育情况看,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性处理都要求高校的学工队伍有较高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积极吸收有志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既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及管理知识,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工作者,这些同志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对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他们本身都经历过大学生活,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较为熟悉,因此也就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到他们的心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随着网络的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网络技术的挑战,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才能胜任工作。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英语水平要高。其次,努力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和技能。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重要要求,一定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才能完成日益提高的网络办公与网络服务学生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未来数字校园的应用,将集中在数据挖掘上。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开发基于这些数据的服务,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得到的最直接的的应用。比如通过统计学生在校园食堂刷卡吃饭的消费数,通过分析一段时期累积的数据,基本可以判断其消费能力和经济状况,从而作为学生申请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的参考条件。而不是依据学生个人书面申请理由、院系老师的班级学生调查核实方法。这样就为人为的感情因素、客观条件的制约造成的不平等及申请速度慢、审批缺乏依据等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也为判断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提供了依据。学生工作数据的深入分析应用将是今后我们工作的重心。
  随着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应用这样的外部条件,促进管理上台阶,面临着不仅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及综合应用。
  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承载物,数字化校园建设肩负着为大学在未来学习化社会中找寻生存定位和发展前景的神圣使命。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改变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增强学校办事效率,是学校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