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作者:曹 娟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语教学根直于现实,更加注重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气息
  
  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教育要有时代的气息,世界的胸怀,超前的意识。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上,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苏教版”小语教材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率先应运而生。翻开课本,一幅幅与题材相匹配的语文图画生动逼真;学生同龄人的笔墨真迹跃然纸上,一份亲切感油然倍增,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零距离;教导学生自强自立、团结合作、关爱他人等的优美短文随处可见,阅读之,品味之,学生的现代生活观念与意识已在学习中悄无声息地积淀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更是随处可见。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生活,有着很强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作为教学的重要凭据,其指导性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学情境的生活模拟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关注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尤为重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合学生自能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自然生活角度设置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动学生的认识机能达到最佳饱和的状态,课堂似乎有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习生活涟漪。
  新课程研讨课上,安定小学的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开”字的。
  (黑板上画了一个儿童乐园)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逛儿童乐园,好吗?呀,门关着,怎么进去呢?别急,有一位好朋友来帮助我们了!(在儿童乐园的门上板书“开”字。)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
  生:“认识!”“kai——”“我知道!”……(学生小手直举,叫喊声此起彼伏,不时在座位上雀跃着。)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1:早上读书时我看的书上的。
  生2:在幼儿园,看画书认识的。
  生3:我爷爷教我的。
  生4:我家电灯开关上有这个字。
  生5:有的卖衣服的商店门上有这个字。
  ……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好朋友”就在我们身边。谁来开开教室的门?
  生:(表演)
  师:(将儿童乐园的门改成开状)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儿童乐园了!
  生:耶!(学生们乐得挥起了小拳头)
  这是多么美的风景!刹那间,学生的答案蜂涌而至。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朴实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认知风采。他们充满自信,他们为自己而自豪,能认识老师没教过的字,使他们拥有一份成就感。课堂成了他们的交流平台,成为他们展现自己实践性智慧的舞台。而老师则收获着“润物细无声”的喜悦,演绎着“教是为了不教”的至高教学境界。
  
  三、教学开放的生活实践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不拘泥于教材和课堂,不把学生禁锢于教室,让他们亲近丰富的社会和多彩的大自然,“读无字书”,“查生活词典”,看看、摸摸、听听、想想、说说、尝尝、做做、评评,组建“蓝天下的课堂”。操场上我们学会分辨东、西、南、北,体悟“旭日东升”,吟诵优美诗句;商店里,我们懂得如何大方得体地交际;花园中,洋洋洒洒,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我们的追求;菜市场里,我们能准确地“点兵点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整个社会事实就是重要的生活学校。
  
  四、教学目标的生活指向
  
   小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指向人,一切实利的目标都不应该成为教学的最终追求。只有当教学为了人的发展且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时候,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利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用叶圣陶先生的名言阐释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向也许并不过时。关注“人的发展”是我们小语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的最终目标之关键便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自能实践。以一个普通人为例,他须会写字、读报、看书、自学、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与人交往、表述自己的观点等等,语文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空气与阳光,须臾都不容空缺。
  华特·科勒奥斯曾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企盼语文教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帮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采撷一个个硕果;我们执着,我们的生活因有语文教学更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