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社会学的视角: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及其启示

作者:薛子帅 李化树




  [摘要]学业成败,即学业成绩差异。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是进行识别、分流、筛选的主要依据。而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教师期望”和“师生互动”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学业成败产生影响。本文从分析这两个变量着手,研究它们对学生学业成败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学业成败,即学业成绩差异。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是进行识别、分流、筛选的主要依据,学生就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度过其有效学习时间的。在这个丰富的小“社会”中,师生关系作为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通过“教师期望”和“师生互动”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学业成败产生影响。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加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期望与学业成败
  
  1.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种情境的知觉可能改变该情境以适应其知觉的现象。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正是源于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发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松的研究实验证实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由于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实验组儿童抱有更高的期望,因此通过有意无意的表情、说话态度来传达这种高期望,当学生获得暗示后,便会产生激励效应,更加努力学习,最终导致学习结果的变化。该项研究发表之后,引起了人们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巨大热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5%—10%的差异。即:教师的高期望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5%—10%;教师的低期望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5%—10%。
  2.影响教师期望的因素
  首先,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会影响教师对他的期望。教师们通常认为,家庭社会背景较好(如中产阶级)的学生比家庭社会背景较差(如劳工阶级)的学生更能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其次,学生的以往学业成绩和现在的学业成绩也是影响教师期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以往的和现在的学业成绩都十分优异,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教师的高期望。再次,学生的智力情况也将影响教师期望的程度。教师往往对聪明的学生评价较高,期望较大,并且认为能力好的学生要比能力差的学生有更多的优点。此外,还包括学生的外貌、学生的性别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期望。
  3.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
  社会学家布罗菲和古德对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形成最早作了系统论述:首先教师期望学生有特定的行为和成绩;由于这些不同的教师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有差别的对待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教师对自身有什么行为,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行为动机和愿望水平;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教师的行为是一致的,如果学生不以某种方式抵抗和改变这一行为,它就会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行为(教师抱以高期望的学生出现好成绩,教师抱以低期望的学生成绩下降);逐渐地,学生的行为和成绩与一开始教师对他的期望越来越一致。总的来说,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持续的师生互动来实现的。
  具体来说,教师期望效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的。第一,教师通过控制学生学业机会的多寡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有研究表明,教师对抱以高期望的学生比抱以低期望的学生试图教授更多的知识,即通过控制教学内容上的差别,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第二,按学生能力或成绩分组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分组已成为各个学校尤其是中学的普遍做法。而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能力分组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业已形成的能力分类,进而出现对不同学生有差别地对待,最后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第三,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差别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一般来说,当抱以高期望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时,教师给予更多的表扬;当这些学生学业失败时,更少地被批评,而抱以低期望的学生则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不同的教师期望造成有差别的学业评价,最后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
  
  二、师生互动与学业成败
  
  1.师生互动的社会学分析
  师生互动作为西方教育社会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布莱克莱吉的师生互动模式和费兰德斯的师生互动分析为代表,阐释师生互动的社会学意义。
  (1)布莱克莱吉的师生互动模式。师生互动过程共包括四个分支过程: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其中,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主要以教师的一般观念及对学生的认识与期待作为参考系,从而对互动情境加以界定,选择自己的互动行为,构建特定的互动系统,以控制学生的互动行为。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主要以学生的一般观念及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为依据,作出相应的互动行为选择,形成一套自己认可的互动系统。这两个互动系统之间的关系可能相互和谐,可能部分重合,也可能相互冲突。在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中,师生在各自情境界定的基础上探索和使用策略,力图改变对方,达到教师与学生相互的调整。教师通过对学生互动系统及相应行为的解释,对学生形成新的认识,这就有可能改变或修正对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同样,学生也对教师针对自己的互动系统和相应行为作出的反应进行解释,从而发展对教师新的经验性认识,也有可能改变或修正自己对教师的期待或需求。
  由此看出,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并不断解释对方作出的反应,以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总的来说,教师仍然是师生互动的主导者。就具体的互动对象而言,由于教师对学生某些特征(如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聪明程度)的先有认识不易发生较大的改变,因而师生互动的基本框架是相对稳定的。
  (2)费兰德斯的师生互动分析。费兰德斯所涉及的师生互动分析,主要用于解释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所用的语言。她根据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度,将课堂互动行为分为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两大类。当教师的行为属直接行为时,学生需要作出特定的反应;当教师的行为属间接行为时,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作出反应。同理,学生行为也可依据其行为是否为自发形成,分为自发性与反应性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类,研究者就可对某一时间内在课堂中发生的语言行为进行记录,从而达到对师生互动机制的认识。费兰德斯的师生互动分析因其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变量易被识别的优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缺点是可能遗漏某些师生互动。
  2.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
  首先,教师通过对师生互动机会的控制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分为喜欢的学生(通常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和不太喜欢的学生,这也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机会的分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常常将积极的师生互动机会更多地分配给喜欢的学生,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师需要更多地同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话。
  其次,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影响学生的学业成败。有研究表明,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常常在师生互动中面带微笑、常点头示意,并更加肯定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语言表达,在言语互动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使用表扬较多;而对于学业失败者,教师常否定学生的言语作答,在言语互动中较少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使用表扬较少。
  
  三、几点启示
  
  1.教师要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布莱克莱吉的师生互动模式告诉我们,学生对师生互动情境的界定主要以学生的一般观念及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为依据,而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是影响师生互动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美国的哈特曾在中学高年级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类老师有较高的喜爱度:上课能多方启示举例,讲解明白;愉快、开朗而富有幽默感;和蔼可亲,富有人情味;对学生有兴趣,乐于了解学生。学生最讨厌的老师是:过度拘谨,不苟言笑,或唠叨多变,易于发怒;不善于或不肯运用教学技巧,对学生的学习无法提供帮助;不公平又偏见,甚至吹毛求疵,苛责学生。由此可见,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及相应反应,修正自己的行为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过程,就是师生之间通过对对方相应行为的解释,重新界定情境、使用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由于师生互动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对自己规定的互动系统以及相应行为所作的反应进行认真分析和解释,以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期望或要求,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尤其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对于来自学生的某些行为应谨慎采取处理措施,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避免课堂失序。
  3.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恰当的归因
  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学业成败的归因。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学业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学业成绩差异,从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对于学习中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教师应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 当他们失败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并时常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反馈,使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4.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兼具有普通人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因此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喜好程度相同,自然是十分困难,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尽管如此,教师应考虑到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影响,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尽量不出现失控行为或无意动作,学会“自我控制”,尤其是注意在进行师生互动时的面部表情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