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捕捉“写”的落脚点

作者:杨永彬




   在语文课堂中,怎样捕捉“写”的落脚点,达到练笔的目的呢?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在情感浓烈处“写”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设置一个写的环节,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悲愤交加,最终抛弃了个人的耻辱,发愤写成史记的故事。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一番深入品读、感悟后,学生纷纷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他在厄运中坚持理想、矢志不渝地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精神而感动。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深刻,内心感受如此丰富,正处于“欲一吐而为快”的兴奋状态中,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加以引导:“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请你们拿出笔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吧!”学生纷纷挥笔疾书,有的三言两语,有的洋洋洒洒。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磨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谁也不想经受,一开始我也不例外,可当我读完了你的事迹后,我深深地懂得了惧怕磨难的人就是懦夫。我要做勇者,去寻求成功,哪怕用生命来交换。在一个虚度年华的平庸者和一个只活了几十年的成功者中,我宁愿选择后者,因为后者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我深深地懂得了磨难是任何生物最好的训练场,是一个大魔法师,它能够帮助意志坚定的人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们富有哲理的表达着实让人惊叹不已。此时的写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合理的宣泄,也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当然,要想提高写的质量,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合理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二、在精彩句段处“写”
  
  任何学习开始都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文中那些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动笔仿写很有必要,学生往往妙笔生花。
  如《碧螺春》一课结尾写到:“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学完课文,笔者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诗。结果出现了“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听到了采茶姑娘银铃般的笑声”,“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感受到了焙茶手娴熟的技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好像臭到了茶园清新的空气”等闪动着智慧之光的精妙之语。
  再如《爱如茉莉》的最后一段这样写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也呼应了课题。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齐读该段,然后设计了一个“写”,我说:“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爱,不仅有爱情,还有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如果你要打一个比方,你会把它比作什么?”并相机出示:“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爱的感言:爱如茉莉,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爱如阳光,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爱如泉水,滋润别人,也滋润自己。……
  
  三、在课文空白处“写”
  
  中国的国画中有留白艺术,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的情节上稍有跳跃,有的叙述上有所省略,给学生的想象活动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入境体验、合理想象。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在大海中永生》第三小节中这样写到:“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段话句式工整,情感浓厚,饱含着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满腔热爱。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已经对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了深入了解,在舒缓而动情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得十分动情。这时,笔者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设计了如下的“写”: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时,祖国人民会说:“_______________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时,澳门、香港的同胞会说:“_______________”;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时,台湾同胞会说:“_______________”;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时,外国友人会说:“_______________”。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将自己最想对邓小平爷爷说的话写下来,舒缓动情的音乐,课前广博的积累和深刻的课堂感悟激起了学生“一吐为快”的热情,一段段充满深情的话语在学生的笔下自由地流淌出来。
  
  四、在典型构段方式处“写”
  
  某些课文构段方式典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写写他们熟悉的事物。比如《秦兵马俑》一课中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观。学生既学会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秦兵马俑》中有这样一个片断:“仔细观察,它们的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①教写。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是分哪几部分把“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写具体的?②学写。运用这样的写法,把“天上的云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具体。③评写。对学生所写片断当场点评,课后修改。
  应该说仿写片断是一种常见的训练,但教师一般都把它放在课后完成,容易失去“写”的先机。如果在“教写”之后立即“学写”,这样比较“新鲜”,学生易于乐于动笔。对教师而言,也能了解“写法”的掌握情况,适于当场点评。现学现用,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