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议课堂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林育锦
一、在激发学生需求上下功夫
主动学与被动学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其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一般地说,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有哪些需求,并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教师通过设置必要的“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最佳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教学手段,精心润色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不断的“吊胃口”,促使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质疑、想象、推理,把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教师角度看,由于学生质疑的多样性,教师似乎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但教师此时却发挥了四量拨千斤的作用,完完全全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性。
二、在构建和谐环境上下功夫
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环境,关键在于教师应时时进行换位思考,即假如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教学。由此,教师心中就会装着学生,脑中就有“儿童意识”,就会收起严肃刻薄的脸孔,始终保持和蔼亲切、平等谦恭的良好形象,改变单纯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将会很明显。如在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笔者把它拓展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的学生从长方形四个角是直角猜想出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有的学生在四边形内划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内角和是360度。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同意后,笔者就准备进行课堂小结。这时,一名学生发言,说不同意前面同学的说法。笔者没有因他往常表现不佳,而简单地批驳他的错误观点,而是和颜悦色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四边形内画二条对角线,就把四边形分成了四个三角形,内角和应该是720度。笔者再次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发现,多出的360度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应减掉360度。实践证明,由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急不燥,始终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尽管多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把错误的发现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双赢局面。
三、在培养求异思维上下功夫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是求异的顺延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教师应敢于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不断的求同存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泥塑板凳并不成功,他后来的成功与他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老师并没有因他的第一张板凳不理想而扼杀他的创新意识,相反,是积极鼓励他且努力帮他创造成功的条件。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维护学生的自主性,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长此以往,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个圆柱体的高是8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运用“S表=S侧+S底×2”列出算式。但是笔者没有满足于这一常规解法,启发学生还可用其他方法进行解答。通过引导,个别学生采用了S表=C×(h+r)的解答方法。显然后一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简捷,且富有新意。可见,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才能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探索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实现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了解,促使教与学在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